最近,國內智能手機市場驟然遇冷。
5月2日,IDC發布數據顯示,中國今年一季度智能手機銷量跌破1億臺,同比下降21%,這是自2013年以來5年時間里第一次遭遇銷量下跌。
5月9日,中國信通院發布報告顯示,4月當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3425.1萬臺,同比下降16.7%;而統計1-4月的數據,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1.22億部,同比下降23.7%。而在此前的3月份,同比降幅曾經錄得27.9%的歷史高位。
雪崩之勢已在眼前。
其實,這種崩塌早在預料之中。國內智能手機市場自從2013年開始就進入了高速增長期,這直接造成國內智能手機普及率一下子跑到世界領先的位置,而世界上沒有一個市場是只增長不下跌的,尤其是在經歷了長達5年的上升期后,下跌是必然之勢。
但這次下跌的態勢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一季度的下跌,人們還可以解釋為正常的銷售疲態,再加上整個一季度大部分廠商都沒有推出什么像樣的旗艦產品,下跌是正常的,當時有評論稱“下跌是暫時的”。
但4月份的下跌就讓人們心慌不已了,因為3月份,各大廠商都密集地推出了很多新品,很多堪稱旗艦產品,而且廣告量也大幅增長,正常的結果是:4月份銷量應該能逆轉,廣告費收到回報。但是,誰都沒有預料到,渾身解數都使出來了,市場還是非常冷淡,還是換來了16.7%的下滑,這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為什么會走向這樣的局面呢?其實也易于理解,當前智能手機創新進入瓶頸期,無論是功能創新還是外觀創新都非常乏力,大部分新品相較一年前的產品無非是在芯片效率上有所提升,攝像頭有所升級,除此之外再無大的變化,新品其實難以給用戶足夠的驚喜去刺激用戶購買。新買的手機跟我正在用的沒有什么區別,我為什么要去買呢?這正是大部分用戶的心理邏輯。
可以預料,國內智能手機將在下行通道中徘徊相當一段時間,這對華為、小米等巨頭來說意味著將要進入一段艱難時間,而對于一些小廠商來說,可能是決定生死的關鍵時期了,畢竟大魚都吃不飽,小魚只能被吃掉。
那這種局面到什么時候才能有所改善?就當前看來,除非短期內職能手機出現重大的創新,有足夠的驚喜去刺激用戶更換手機,不然,這種局面只能到5G商用后才能有所改變。
就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5G網絡的技術架構有別于當前的3G、4G,甚至采用的頻率也有別于當前,而現在的手機肯定無法支持5G網絡,這意味著一旦5G開始商用,用戶要體驗5G新網絡,首先就必須更新為5G手機,這將給智能手機的銷售帶來極大的帶動作用,預計又將帶來另一波長達數年的持續增長期。
這對智能手機廠商來說是一個遠期的利好,但對于當前來說則無疑是個利空——當每個人都在持幣靜待5G的到來,誰會在5G到來的前夜買一臺很快就會被淘汰的新手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