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行奮斗者精神,司創新之根本,包容開放、銳意進取、永不言敗。”興隆湖畔響起朗朗誓言。
昨日,首屆“興隆湖畔·新經濟發展論壇”在天府新區規劃廳成功舉辦。本次論壇主題為“智能時代下的產業轉型升級和大健康生態構建”。來自新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領軍人物共聚興隆湖畔,探討全球新經濟發展前沿趨勢、交流新經濟領域突破性成果、分析新經濟增長創新模式和路徑,發出成都新經濟“最強音”。
現場,成都數之聯科技有限公司、新潮傳媒集團、優客逸家科技、普華永道等6家企業和機構發出《新經濟宣言》。
智能時代
產業如何轉型升級?
“今天投資機構如果不去看AI、不去講AI,那么它就是落伍的。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之中,虛擬、無邊界、無中心的自由時代正在遠處招手。”洪泰基金合伙人、洪泰智造工場CEO喬會君表示,AI時代技術是平的,“我們可以通過很多辦法,讓你在大山里的創新跟在北京的創新沒有區別。”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以《從中興事件看我國的高科技發展戰略》為題進行演講。他表示,“中興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促使我國將更多地依賴自己的力量發展關鍵性技術。從歷史發展來看,越是受到封鎖的領域越是發展得好、越是勇于創新。
如何構建大健康生態?
AI和醫療結合
“隨著社會變遷,大家對大健康定義有非常多的變化,已經把健康定義從防到治到最后的養。”鼎暉投資合伙人黃瑞晉現場解讀,哪些屬于大健康?“比如,有一些涉及智能護理的醫療設備、移動醫療、創新藥的生物醫藥企業,甚至養老、康復的民營醫院,都是在大健康范圍內。我們看好的大健康企業發展路徑,就是AI和醫療的結合。”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常務副院長黃勇表示,大健康的概念就是關注人的整體,叫全身心照顧。“健康管理和健康促進、康復回歸以及養生養老是可以作為產業發展,但遺憾的是,現在有資本的,缺乏技術資源的支撐;有醫療技術資源的,受限于體制機制,還沒有真正把資源釋放出來和社會資源做結合。“未來,如果所有的公立醫療機構或社會機構把自己的醫療技術資源和公共衛生資源整合到一塊,面向社會資本進行融合,大健康產業可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成都商報記者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