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近期美國對中興銷售零部件和軟件的禁令出現了轉機,但不可否認的是,該事件已經在中國半導體行業敲響了警鐘,加強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盡快實現芯片國產化已經迫在眉睫。
當然,如此艱難的任務并不是喊口號就能實現的,需要國家層面、地方政府、以及各企業之間密切配合,加強對國產芯片研發的扶持力度。
近日,全球半導體觀察注意到,中央政府采購網發布了《2018-2019年中央國家機關信息類產品(硬件)和空調產品協議供貨采購項目征求意見公告》,計劃就相關貨物或服務實施采購,本次采購的產品包括GPU并行運算服務器、UNIX服務器、機架式服務器(POWER)等九大類別。
值得注意的是,與2017年公布的協議供貨-服務器類別前相比,政府今年公布的采購計劃取消了刀片服務器,而增加了一項特殊的服務器類別,即“國產芯片服務器”,主要產品包括龍芯3B1500、飛騰FT1500A-16、以及申威1621。這意味著中國政府采購正在向國產芯片發力。畢竟此前政府采購協議供貨范圍的服務器廠商基本都是國外企業。
那么,龍芯、飛騰、以及申威究竟有何實力,能夠在如此關鍵的時刻被納入政府的采購名單中呢?
龍芯:實現衛星導航系統自主可控
資料顯示,龍芯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自主研發的通用CPU,首款產品龍芯1號于2001年誕生,2002年開始使用,隨后經過十多年的積累與發展,多款產品也相繼問世。2010年,為將龍芯處理器的研發成果產業化,由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牽頭出資,正式成立了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
目前,龍科的主要產品包括面向行業應用的專用小CPU,面向工控和終端類應用的中CPU,以及面向桌面與服務器類應用的大CPU。
2015年4月,隨著搭載龍芯抗輻射照芯片的第17顆北斗衛星升空并順利開機運行,標志著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在自主可控的征程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而此次政府采購的龍芯3B1500是國產商用32納米8核處理器,此前龍芯已經對該款處理器進行了全面升級,不僅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制造工藝也從32nm CMOS升級為28nm FDSOI ,集成晶體管超過12億個。
事實上,龍芯芯片除了在北斗衛星方面得到成功應用,實現國產處理器的自主可控之外,龍芯在民用市場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龍芯中科總裁、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胡偉武預計,龍芯3A4000、3A5000研制成功后,性能會向世界中高端產品逼近,屆時將可以大力拓展大眾消費市場。
飛騰:十年磨一劍
天津飛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盡管成立時間較短(2014年成立),但卻是一家成長非常快速的中國芯片設計企業,此前已經做了近10年的技術準備。
其中政府計劃采購的FT1500A系列是飛騰發布的全球首款基于國際主流ARM路線的64位通用芯片,CPU整體性能便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而飛騰2017年發布的64核芯片FT-2000/64更是被新聞聯播所報道,并評價為“在全球高端CPU的研發、生產上第一次有了中國的產品,也打破了國外品牌幾十年來對這一領域的壟斷”。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于2013年被成功研制,并被譽為全球最快計算機的“天河二號”采用的正是當時我國主頻最高的高性能通用CPU——“飛騰-1500”。據悉,飛騰-1500的計算能力是美國“泰坦”的2倍,計算性能和計算密度也均比天河一號提升了10倍以上,能效提升了2倍。
申威:“神威·太湖之光”
至于申威,也是國產CPU芯片也發展的一支中堅力量,而“神威·太湖之光”則是其繞不開的話題。這款從2016年6月起,連續三次榮登世界超級計算機排名榜單TOP500第一名的超級計算機,采用的CPU就是申威系列。
更加令人驕傲的是,這是首次完全使用“中國芯”制造的中國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國際TOP500組織曾這樣“神威·太湖之光”:“中國在國際TOP500組織第四十七期榜單上保持第一名的位置,憑借的是一個完全基于中國設計、制造的處理器而打造的新系統。”
事實上,無論是龍芯、飛騰還是申威,這三大廠商經過多年的發展,都已經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成為中國CPU芯片產業的中堅力量。此次政府將這三大廠商列入采購名單中,盡管不能在短時間內取代進口CPU產品,但在政府的帶頭作用下,將進一步鼓舞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國產芯片的決心和信心,建立自己的產業生態,從而推動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