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產手機營銷最偏愛的兩個套路都不太管用了。
比如國內集中力量做爆款,海外于無聲處聽驚雷,見多識廣的國內消費者早就習以為常,海外也玩不出悶聲發大財的招數,甚至沒法成為老干媽、辣條那樣的網紅,根本原因是大家的營銷團隊與研發一樣實力平均。
中國獨有的產業配套能力,可以幫助國產手機迅速起量占領市場,但完全走技術路線需要接地氣的能力,核心是研發與營銷的平衡。
包裝概念搶賽道,考驗的不只是講故事。
深圳華強北的傳音控股旗下有3個手機品牌:Tecno、itel和Infinix,合計拿走了非洲手機市場40%的份額,去年1.2億的出貨量全部外銷。他們的模式很簡單,一是拼命做渠道,即使手機價格低至10美元,給渠道的提成仍然達到5美元,功能上就是兩招,雙卡雙待+拍照時額外補光,這對非洲用戶有多重要可以自行腦補。只不過,傳音大部分出貨量都是依賴功能機,所以沒人把它當做重要玩家。
在比較成熟的國內市場,玩法就要復雜得多。從今日頭條剛剛公布的《2018年上半年手機行業內容營銷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來看,中國手機品牌總共包裝了31個關注度超過500萬的概念,其中OPPO有8個,小米5個,vivo有4個,華為和榮耀各3個。
營銷和產品相互托底的能力都有提高,比如iPhone X引領了全面屏的劉海時代,后來機型都不能擺脫這一點,只有vivo采用攝像頭升降結構實現了真正的全面屏,這個設計的實用性有待觀察,但營銷價值顯而易見。
小米和華為都力圖把自己包裝為手機AI技術的代言人,但白皮書的數據表明講故事的側重點不同,小米注重產品表現層的能力,比如AI雙攝、美顏以及小愛同學這樣的智能助手,華為依賴的是自有硬件,也就是去年發布的麒麟970芯片。
相同點是所有品牌都迷戀暴力話術拉動關注度,余承東剛說完華為有“很嚇人的技術”,小米就有“非常嚇人的技術”,老羅的錘子除了革命、顛覆還用上了嚇尿等震驚體,然而用戶并不買賬,而且隨著時間推移,負面評論有放大的趨勢,白皮書對比了錘子和小米的發布會前后兩周的數據,發現負面都有20%以上的增長。
這種自說自話式的表白在創造熱點上很有效,白皮書中的資訊閱讀和傳播量也證實了這一點,華米OV的品牌個性形成獨有內涵,比如小米代表新零售,華為就是國產標桿等,但是AI技術由于存在一定理解成本,在用戶端就沒有這樣的共識。
基于同樣的理由,某些國產手機試圖進入高端定制化市場抬高品牌,效果也不好,比如8848故宮版、金立鱷魚皮撐不起出貨量,證明在iPhone和Verto夾縫中尋找生存空間的道路注定走不通。
手機跨界營銷為什么突然熄火?
跨界的核心是用戶和場景擴張,因為同質化嚴重,這對品牌實力要求較高,呈現逐漸同質化和高端化的趨勢,正在變成頭部品牌的專屬玩法。
主要套路除了與豪華品牌合作,再就是與熱點自行捆綁,前者比如OPPO與蘭博基尼的合作,后者比如魅藍與殲20,vivo與世界杯等等,但這種合作從數量到影響力都在下降,像原來華為與保時捷那樣的轟動效果再也沒有了。
只有兩個玩法得到持續加強:
1、細分產品與小眾名人合作,打開特定用戶。
國產手機有意進入一些高附加值的細分市場,比如小米的黑鯊游戲手機等等,這就需要某些小眾名人來做加持,比如OPPO與美國工業設計師karim的合作,強調自己的設計理念;小米找到日本女性攝影師蜷川實花,試圖展現自己的品位;再比如華為與中國舞臺劇導演王潮歌的合作等等,純以知名度而論,他們都屬于沒有大眾影響力的人物,但都擁有被認可的專業背景,可以讓消費者產生不明覺厲的印象,適合給特定的產品和技術做背書。
2、借助合作向線下場景滲透。
國產手機大都做全渠道銷售,因此擁有線下資源的品牌很受青睞,比如小米與長和集團的全面合作(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就使得包括屈臣氏在內的全球1.7萬家實體門店開始銷售小米設備,這其實是一種新零售的渠道擴張。
粉絲精分成為趨勢,留存和轉化都變得艱難。
數據顯示iPhone由于IOS系統的原因用戶忠誠度很高,其他手機品牌的購買和粉絲屬性都出現一定分離,說明粉絲重合度在逐漸提高。
比如榮耀和華為手機的粉絲重合度達到60%以上,一加與小米高達76%,魅藍和小米是66%,與華為則有51%,對共享粉絲來說,有多少人能夠形成實際購買就至關重要了。
在這方面,反倒是粉絲忠誠度貌似并不高的OV擁有30%以上的粉絲購買行為,華為和榮耀在20%左右,最特殊的就是錘子手機,資訊流量和品牌關注度可以與華為OV媲美,但粉絲卻有明顯的只粉不買傾向。
既是粉絲又是用戶比例最高的品牌是OPPO,達到40.6%,最低的錘子只有5.04%,這說明國產手機系統的差異化降低,粉絲雙品牌或多品牌化的比例升高。
這對國產手機的海外化有負面影響。
一直以來國產手機的海外沖量就依賴“亞非拉大團結”,哈佛教授杰弗里·瓊斯有個判斷,新興市場的國際化應從周邊開始,他所說的周邊并不完全是地理位置,而是泛指消費、需求和受眾結構相似的市場。這類邊緣市場的好處很多,完全開放,沒有壁壘,競爭不充分等等,但市場不成熟,非商業因素多,存在劇烈波動,利潤低,變數大。
所以去年以來中國手機廠商都在致力歐美化,美國智能手機ASP(平均單價)幾乎是亞太市場的兩倍,雷軍在華為之后宣布要開疆拓土,指的也是美國市場,OV去年以來則在日本和歐洲躍躍欲試。
以往國產手機海外競爭的主要手段是價格倒掛,海外比國內要高,這一招OV用的比較多,比如R11從發布時的485美元跳空到699美元,華為Mate10的歐洲售價也高于國內,標準版599歐元,Pro版799歐元,直接對標三星S8,榮耀去年在倫敦發布的暢玩7X是299美元,V10是499美元。
按余承東的說法,國內手機越來越貴是趨勢,因為不以蘋果和三星為對標,不足以承托研發和產品投入,這就決定不能犧牲利潤為代價提升銷量,但粉絲購買行為和情感歸屬的分離,其實損害了國產手機高端化的能力。
明星代言人到底有沒有用?
國產手機一向樂于為代言人一擲千金,OV甚至有明星矩陣,但從實際效果看,作用并不如想象的那么明顯。關注度前10名的代言人,基本是OV對決小米和榮耀的節奏,具體來說就是榮耀的胡歌、趙麗穎和孫楊對決小米的吳亦凡,再加上OV的鹿晗、王俊凱、陳偉霆、李易峰、彭于晏,比較特例的是紅米的劉昊然,他的知名度因為《唐人街探案2》有大幅提升。
明星代言的主要問題在于投入與市場關注度不匹配,特別是一些新代言人,影響群體有限,比如華晨宇、鄭愷、井柏然、朱亞文、易烊千璽等,市場聲量就比期望的低。從投入產出比上看,手機品牌總的資訊聲量來源于代言人的在減少,除了胡歌、吳亦凡、劉昊然,其他人在2018年都較去年有明顯下降。
另一方面,素人型網紅的異軍突起正成為營銷新爆點。比如小米就很注重發動員工通過抖音這樣的平臺進行營銷,不少小米員工真人出鏡,進行低成本的分享內容,制作上人格化特征鮮明,都有故事代入,說明小米很清楚短視頻營銷的三個核心要素:熱點信息準確突出,內容理解成本低,互動或二次創作比較容易。
長遠來看,國產手機以往那種由盤外招組成的大戰略正在轉向技術研發、品牌賦能和量化營銷的三套馬車,這種協同驅動可能才是未來的制勝關鍵。
文|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