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火延燒,影響層面已擴及臺廠,服務器供應鏈指出,廣達、緯穎等ODM廠正在評估將部分生產線移回臺灣,主因美國祭出第三波的關稅制裁清單,恐影響服務器主機板,相關廠商預作準備,然因回臺制造的勞力成本高,加強自動化生產將是考量方向。不過,廣達、緯穎均未正面證實相關消息。
美中貿易戰愈演愈烈,美國總統川普于2017年4月指示美國商務部針對進口鋼鐵及鋁材進行調查,揭開貿易戰序幕,同年8月美國貿易代表署對大陸啟動301調查,2018年雙方爭議升溫,美方連續祭出三波關稅制裁,第三波針對高達2,0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10%關稅。
盡管美方端出的第三波關稅制裁,未波及手機與NB等臺灣電子業大宗出口產品,然將沖擊到部分服務器產品所采用的主機板,尤其是白牌服務器,近期包括廣達、緯穎紛進行評估,考慮將部分生產線拉回臺灣,避免在大陸廠區生產的主機板運至美國組裝時遭加徵關稅。
美中于7月6日互相對彼此的340億美元進口產品加徵25%關稅,美方7月23日再度端出第二波,針對160億美元大陸進口商品加徵關稅,而此波關稅是否加徵尚未確定之際,美方又拋出第三波制裁,高達2,000億美元進口商品,其中包括電機與機械零附件。
業界指出,美方第三波的關稅制裁,清單與關稅幅度仍有調整空間,且需經過聽證會等程序,后面仍有變數,然供應鏈不可能等到危機逼近之際才改變生產線,事前需先規劃,包括生產環境認證、物流運輸體系配合,加上臺灣勞工招募不易,需提前準備因應之道。
目前廣達服務器主機板主要在上海松江打板生產,包括美國田納西Nashville、加州Fremont及德國維爾賽倫(Wurselen)都是組裝廠;緯穎主要仰賴母公司緯創的生產線,并在墨西哥等地設有組裝廠,主要服務美國云端客戶。
近期廣達、緯穎受惠于云端服務商持續成長,營運水漲船高,廣達秉持董事長林百里的烏龜哲學,對業績預測一向低調,然對云端業績預估都是以雙位數成長回應,顯示其樂觀態度,廣達旗下云達也與VMware、IBM等廠商合作,從公有云企圖攻向混合云及私有云市場。
廣達云端事業部資深副總楊麒令指出,云端訂單持續涌入,2108年上半表現優于預期,下半年仍將成長,廣達規劃在北美、歐洲與大陸同步擴產,幅度達3成,以因應后續訂單需求,其中,德國新增產線規模將較既有產能增加約1倍。
廣達原本在林口設有廠房,然近年來隨著客戶將生產線轉移至大陸,近期則開始評估將部分服務器生產線移回臺灣,目前廣達對此尚未確定。緯穎部分,受惠于美系2大客戶需求持續增溫,2018年營運大幅成長,緯穎生產制造仰賴母公司緯創,是否轉移大陸生產線,緯創表示仍在評估。
業界指出,與大陸相較,臺灣勞工薪資較高且招募不易,生產成本將超過原本大陸產線,未來加強自動化勢在必行,然客戶是否愿意吸收多出的成本,仍需要進一步協商,這亦是廣達、緯穎評估回臺生產的要素之一,業界也呼吁政府可順勢而為,透過改善勞力資源或其他獎勵措施,有機會帶動新一波鮭魚返鄉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