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A股市場熱點紛呈,上證綜指最高觸及3449點,再次刷新22個月以來的新高,收盤漲0.44%報3447.84點;深證成指漲0.43%報11695.0點,創業板指漲0.31%報1906.44點。近期科技股題材持續發力,昨日人工智能龍頭股科大訊飛再度放量漲停,并獲得機構、游資大舉搶籌,表現十分出色。在科大訊飛的帶動下,深大通、中科曙光、視源股份、中科信息、漢王科技、科大智能等相關概念股也再度演繹精彩,通達信的人工智能板塊在各大板塊中排名第四,整體漲2.97%。
人工智能概念卷土重來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突破,且持續得到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人工智能相關新聞正 “熱得燙手”。消息面上,11月6號,寒武紀舉行新品發布會,發布多款新一代智能處理器IP產品以及面向云端的高性能智能處理器產品,人工智能芯片發展不斷提速;11月16號,人工智能巨頭百度將舉辦《2017百度世界大會》,屆時展示戰略方向、新技術和新產品;第十九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將于11月16~21日在深圳舉辦,據悉將突出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展示熱點行業的高精尖產品。11月18~19日,“2017中國光谷國際人工智能產業峰會”將在武漢舉行,聚焦人工智能產業大發展。
昨日人工智能概念股再度異軍突起,科大訊飛、深大通、中科曙光均強勢漲停,視源股份、中科信息盤中一度漲停,收盤漲超9%,漢王科技、科大智能、思創醫惠、紫光股份、匯頂科技等的漲幅也均超過5%。
其中,科大訊飛仍為當之無愧的龍頭股。昨日該股略為低開后即迅速走高,伴隨著量能的放大,股價一路攀升,在午后封死漲停報64.11元,股價逼近歷史新高。昨日其成交金額放大至78億元,換手率達10.58%。交易所盤后公開信息顯示,機構和游資爭相搶籌,大手吸納。其買方榜五個席位的買入額均在1億元以上,合計買入7.35億元。
相對而言,同樣漲停的深大通就沒受資金瘋搶,光大證券佛山綠景路證券營業部和長江證券惠州下埔路證券營業部均買入1100多萬元,而浙商證券上海萬航渡路證券營業部等三家營業部的賣出額均在1300萬元以上。
關注人工智能應用落地
目前國內各巨頭企業相繼布局人工智能,推動產業不斷發展,人工智能在醫療、教育、客服等一系列領域的應用也備受關注。
以龍頭股科大訊飛為例,2017年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合格線公布,科大訊飛的“智醫助理”機器人取得了456分的成績,超過臨床執業醫師合格線(360分),成為全球第一個通過國家醫師資格考試的機器人。據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介紹,下一步,訊飛‘智醫助理’機器人將致力于輔助醫生進行臨床診療,成為醫生臨床工作中的助手。在11月9日科大訊飛年度發布會上,公司一口氣發布了多個領域的10款以上的人工智能產品,有面向教育、醫療和客服行業的人工智能最新應用產品,也有面向消費者的家庭、汽車、翻譯等消費級產品。
華金證券認為,未來3~5年,人工智能應用仍將是以服務智能為主要趨勢,在數據可得性高的行業,人工智能將率先用于解決行業痛點。醫療、金融、交通、教育、公共安全、零售、商業服務等行業數據電子程度高、數據集中且質量較高,將涌現出大量智能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商業化落地。
在人工智能熱潮方興未艾之際,A股市場的相關概念股今年以來雖然表現不如熱點藍籌股,但也呈現反復走高的態勢。不計今年上市的次新股,科大訊飛今年以來漲幅高達137.52%,領銜這一板塊;中科曙光今年以來的漲幅也接近翻番,達到99.35%;四維圖新、漢王科技、科大智能和賽為智能今年的漲幅均在30%以上。
上海人工智能發展實施意見將發布 產業發展望提速
據東方網之前報道,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戎之勤在第六屆中國機器人高峰論壇暨第三屆CEO圓桌峰會上表示,今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目前上海也有關于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即將發布。
戎之勤在論壇上介紹下一步上海加快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具體舉措時指出,上海機器人產業定位是高端化的發展,不盲目追求產能、增速。而是在積極努力探索一條差異化的競爭創新引領發展之路。對于工業機器人著力“國際化開放、國產化提速”,對于服務機器人著力“智能化創新,產業化加碼”,對于特種機器人“著力戰略化布局,專業化應用”。上海將繼續保持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領先地位,將其作為鞏固提升實體經濟發展能級,助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重點布局領域的具體舉措。
另外,據經濟參考報消息,近年來,人工智能獲得各界高度關注和快速發展,自動駕駛、語音和圖像識別、翻譯等諸多領域都取得重大突破。不過,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人工智能的標準特別是評估評測規范仍顯滯后,目前國際國內基本沒有相應的行業標準和評估評測規范。以人工智能在家電產品上的應用為例,這一行業由巨頭牽頭制定標準,其他企業踴躍參與,但由于利益劃分問題,目前智能家居存在協議不兼容的怪現象。
“目前,市場上大多數智能電視都是偽智能,或者說其智能化程度還處在非常低的階段。只不過通過互聯網實現了手機操控、內容共享,在體驗上并沒有太多智能化的改變。廠商各自為戰,都想做標準。用戶每買一款智能產品,手機上就多了一個APP,也帶來不少麻煩。”一位電商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制定行業標準成為行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去年5月,國家制定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其中提出,到2018年,打造人工智能基礎資源與創新平臺,人工智能產業體系、創新服務體系、標準化體系基本建立。該實施方案明確,要建設人工智能領域融合標準體系,建立并完善基礎共性、互聯互通、行業應用、網絡安全、隱私保護等技術標準,開展人工智能系統智能化水平評估。加強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熱點細分領域的網絡、軟硬件、數據、系統、測試等標準化工作,保障人工智能產業的開放協同、公平競爭,形成良性發展的產業生態。
今年7月20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我國人工智能目前存在的問題,并給中國版人工智能規劃設定了明確的時間表和線路圖: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術標準、服務體系和產業生態鏈,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據了解,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網信辦等四部門指導下,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成立了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該發展聯盟的職能之一是,建立人工智能技術、產品與服務的評估認證品牌和體系,研究制定相關技術、產品與服務的評估認證方法和規范,組織開展人工智能技術、產品和服務的評估評測及認證工作。
“在這個發展階段,政府、企業、研究機構都希望通過行業平臺解決產業突出問題。”曹峰透露,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總體組與評估認證工作組組織的人工智能產品智能化分級,其目的是針對各種智能設備,結合不同的性能指標和用戶體驗,建立一套有效的評估規范。“目前智能音箱的評測框架已經搭建,成型稿明年一季度或將推出。”曹峰表示。
華金證券認為,未來3~5年,人工智能應用仍將是以服務智能為主要趨勢,在數據可得性高的行業,人工智能將率先用于解決行業痛點。醫療、金融、交通、教育、公共安全、零售、商業服務等行業數據電子程度高、數據集中且質量較高,將涌現出大量智能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商業化落地。
在人工智能熱潮方興未艾之際,A股市場的相關概念股今年以來雖然表現不如熱點藍籌股,但也呈現反復走高的態勢。不計今年上市的次新股,科大訊飛今年以來漲幅高達137.52%,領銜這一板塊;中科曙光今年以來的漲幅也接近翻番,達到99.35%;四維圖新、漢王科技、科大智能和賽為智能今年的漲幅均在30%以上。
相關領域智商評估規范正制定
伴隨以AlphaGo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產品不斷“走紅”,人工智能標準化建設也日益受到業內關注。《經濟參考報》記者從相關知情人士處獲悉,目前我國人工智能標準化體系建設正加快推進,前期主要關注人工智能在線服務平臺和人工智能產品的智能化分級。其中,人工智能產品的智能化分級選取當前最具代表性的智能音箱、智能客服、智能可穿戴產品、智能機器人等十幾個方向,建立相應的評估評測指標,為產業發展提供科學有效的評價依據。
“兩周前,我們組織騰訊、阿里、小米、靈隆科技(科大訊飛和京東)、先聲互聯、智能管家、聯想、聯通等幾十家行業翹楚共同參與智能音箱的評估評測工作研討,正式啟動智能音箱智能化分級評測項目。”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人工智能部工程師曹峰向記者透露。據他介紹,未來人工智能產品智能化分級項目還將對智能可穿戴產品、智能機器人、IPTV機頂盒、兒童故事機等人工智能產品或服務建立相應的評估評測方法和指標。
所謂智能化分級,就是對人工智能產品的智能水平進行評估。以智能音箱為例,評估其智能水平將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檢測音箱的感知能力、交互能力等,考慮如語音喚醒的靈敏度、準確度,語音理解等指標。
“之所以要建立一套智能化分級的評估體系,就是想對市場上種類繁多、能力各不相同的智能產品進行客觀、公正的評測,并根據評估結果,給出不同的等級,以幫助產業樹立產品和服務的標桿,為用戶提供可信賴的參考依據。”曹峰說。
近年來,人工智能獲得各界高度關注和快速發展,自動駕駛、語音和圖像識別、翻譯等諸多領域都取得重大突破。不過,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人工智能的標準特別是評估評測規范仍顯滯后,目前國際國內基本沒有相應的行業標準和評估評測規范。以人工智能在家電產品上的應用為例,這一行業由巨頭牽頭制定標準,其他企業踴躍參與,但由于利益劃分問題,目前智能家居存在協議不兼容的怪現象。
“目前,市場上大多數智能電視都是偽智能,或者說其智能化程度還處在非常低的階段。只不過通過互聯網實現了手機操控、內容共享,在體驗上并沒有太多智能化的改變。廠商各自為戰,都想做標準。用戶每買一款智能產品,手機上就多了一個APP,也帶來不少麻煩。”一位電商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制定行業標準成為行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去年5月,國家制定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其中提出,到2018年,打造人工智能基礎資源與創新平臺,人工智能產業體系、創新服務體系、標準化體系基本建立。該實施方案明確,要建設人工智能領域融合標準體系,建立并完善基礎共性、互聯互通、行業應用、網絡安全、隱私保護等技術標準,開展人工智能系統智能化水平評估。加強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熱點細分領域的網絡、軟硬件、數據、系統、測試等標準化工作,保障人工智能產業的開放協同、公平競爭,形成良性發展的產業生態。
今年7月20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我國人工智能目前存在的問題,并給中國版人工智能規劃設定了明確的時間表和線路圖: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術標準、服務體系和產業生態鏈,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據了解,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網信辦等四部門指導下,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成立了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該發展聯盟的職能之一是,建立人工智能技術、產品與服務的評估認證品牌和體系,研究制定相關技術、產品與服務的評估認證方法和規范,組織開展人工智能技術、產品和服務的評估評測及認證工作。
“在這個發展階段,政府、企業、研究機構都希望通過行業平臺解決產業突出問題。”曹峰透露,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總體組與評估認證工作組組織的人工智能產品智能化分級,其目的是針對各種智能設備,結合不同的性能指標和用戶體驗,建立一套有效的評估規范。“目前智能音箱的評測框架已經搭建,成型稿明年一季度或將推出。”曹峰表示。(以上內容綜合自經濟參考報、中國證券網、證券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