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計算的技術突破,人工智能進入全新紀元。深度學習的出現突破人工智能算法的瓶頸,根據提供給它的大量的實際行為(訓練數據集)來自我調整規則中的參數,進而調整規則,因此在類似場景下,可做出較精準的判斷,目前語義識別準確率達到83%,圖像識別率達到95%,人臉識別準確度99%,手寫數字識別99%。
由于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醫療資源供需嚴重失衡以及地域分配不均等問題,催生了對醫療人工智能的巨大需求。隨著醫療數據的不斷增加,我國醫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速。(IDC數據,截止到2020年,醫療數據量將達40萬億GB,是2010年的30倍。)
國內醫療人工智能的公司(不包括BAT)相較于國外起步較晚,但是近三年來增長迅速,創業公司層出不窮,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AI研發中心(全球兩個引擎——美國、中國),目前國內可統計的醫學人工智能公司144家。已經初步形成北京、廣州、長三角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其中北京、浙江醫療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要集群及產業發展先驅。
浙江:
1.頂層設計為人工智能指明方向:
2017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出臺了《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內容涉及智能醫療、智能金融、智能商務等領域,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技術攻關和深度應用,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園區、高新技術特色小鎮等為載體,加快人工智能專業園區布局,形成以杭州、寧波為核心,各地特色化發展的格局。
2.專業載體形成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2017年7月9日,中國(杭州)人工智能小鎮開園,力爭三年內集聚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創業人才超過5000名,其中海外高層次人才500名,國家級、省級千人計劃人才50名。
小鎮將對人才及創新項目提供大量支持。引進的優秀人才最高可獲得300萬元安家費補助,碩士、博士可享受一次性生活補貼,另有引才中介獎勵、人才競購車牌補助等,領軍型人才還可獲得最高1億元創業資助。入駐的初創型企業最高可獲1600萬元項目資助。這可是個“大禮包”,里面包括了最高150萬元的房租補助、最高600萬元的研發補助以及云服務補助、創新券補助等。如果孵化成功,還將獲得最高800萬元產業化支持資金。
3.多方聯動打破醫療數據孤島
2017年5月16日,浙江省衛生計生委與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里巴巴”)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打造高效普惠、智能融合的健康醫療生態體系,共同探索“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新模式,讓醫療人工智能便民惠民。
2016年2月思創醫惠與浙江大學、國內部分一流醫院及專家共同成立沃森智慧醫療研究院,主要從事醫療大數據的基礎研究,引領醫療大數據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并利用IBM沃森人工智能技術開展中國醫療專科智能化輔助診療研究,推動沃森人工智能在國內醫療行業的應用。
2017年5月,丁香園、湘雅二院和大拿科技三方合作,研發了我國首個皮膚病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對自身免疫性皮膚病進行區分、鑒別和輔助診斷,旨在為皮膚科領域醫生提供持續學習的平臺,和皮膚病診斷輔助工具。
2017年3月微醫聯合浙江大學成立睿醫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搭建醫學人工智能服務平臺,培育醫學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環境,打造中國首個高端醫學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體系,構建中國首個開放式醫學人工智能平臺。
4.龍頭企業引領技術創新
醫療是人工智能重要應用領域,浙江省內企業包括微醫集團、健培科技、思創醫惠、丁香園等都通過自主研發、聯合科研機構等方式布局人工智能+智慧醫療產業,并在醫學影像人工智能、皮膚病智能診斷、糖尿病診斷等領域取得突破。另外在阿里巴巴、海康威視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浙江人工智能基礎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浙江醫學人工智能主要企業細分領域分布
北京:
北京市人工智能企業共有 1070 家(其中醫療人工智能企業57家,占全國企業總數超過50%),占全國人工智能公司數量的 26%。北京市拿過風險投資的人工智能企業 431 家,其中 12 家公司已上市,占全國拿過風險投資的人工智能公司的 35%,北京市人工智能企業 60.96% 聚集在海淀區。
1.政策先行,產業發展迅速
2017年9月,全國第一個地方性人工智能促進政策在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發布《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人工智能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17-2020年)》結合中關村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特點和產業基礎,將人工智能產業概括為人工智能芯片及傳感器,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生物特征識別、新型人機交互、自主決策控制等核心算法,細分行業應用及系統集成等領域。
2.創新人才成人工智能發展最大動力
《北京人工智能發展白皮書(2018年)》顯示,北京可以算是中國內地高校資源最強的城市,8所"985工程大學"、26所"211工程大學",這兩類高校的數量均排在全國首位。北京的近百所高校一齊為社會輸送著人才,據北京市人力資源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北京地區人才資源總量達到651萬,人才從業密度達到54.9%;擁有 " 兩院" 院士 756 名,約占全國二分之一,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1486名,約占全國四分之一,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682名,占全國比重超過四分之一。
3.產學研聯動催生產業集群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科院自動化所、中科院計算所等全國過半數人工智能骨干研究單位都聚集在北京,擁有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等10余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8年2月,北京前沿國際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由創新工場、北京集成電路設計園有限公司、曠視科技、商湯科技、臻迪科技、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金山云共同發起。
4.醫療資源豐富促進行業爆發
北京市擁有國內最優質的醫療資源及醫療數據,為醫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產業基礎。數據顯示北京共集聚63家三級甲等醫院(簡稱三甲醫院),從區域的分布來看,三甲醫院在五環內比較集中,其中海淀、西城、東城三區的三甲醫院最多。
2017年12月22日,全球首家“神經疾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下稱北京天壇醫院)掛牌成立。
2018年5月19日,北京醫院、GE醫療、騰訊三方共同發起“醫學磁共振影像人工智能聯盟”,強強聯合促進人工智能(AI)在核磁共振影像診斷領域乃至整個醫療行業內的落地發展。
2018年6月5日,在北京朝陽中西醫結合急診搶救中心,“沃森腫瘤國際智能會診中心”啟用,成為了北京首批引入醫療人工智能Watson的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