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一體解決方案
從成立至今,曠視科技已經走過了八個年頭。
據公開資料顯示,曠視科技是世界最早一批用深度學習技術實現人臉識別產品商用的人工智能企業,曾以“Face++”的名字為外界熟知。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獨角獸之一,曠視科技一直以來都備受業界關注。
手機在攝像頭領域正在醞釀一個大的技術變革。原來2D攝像頭要升級為3D攝像頭,由此帶來軟件、算法更新,和應用上面生態機會。目前,大多數人工智能廠商都推出了相關的軟件上的解決方案,但是在硬件上確鮮有涉及。
今年8月8日,曠視科技正式發布了“軟硬一體”的移動端3D感知全棧解決方案,從算法創新、應用開發、設備制造到解決方案一共分為四個層面。其中最上面一層是3D應用層,往下依次至AI算法、解決方案,最后到攝像、傳感等硬件設備制造上。
“手機3D視覺領域雖然已有多種類型的應用案例出來,但該領域包含算法和模組的軟硬一體整體解決方案仍是缺位的,曠視科技正在嘗試一種從上往下的整合方案。”曠視科技指出。去年深圳安博會上,曠視科技也曾展出了最新C3S智能攝像頭,將算法運行在一塊FPGA芯片上內置進去。
“曠視科技推出了從硬件模組規格到深度算法,再到應用3D建模中間層的算法,最后到上層提供給應用開發者開放的SDK接口一整套的解決方案,給內容開發商一個完整的平臺,這樣就可以快速的把模組推向市場,讓內容開發者很簡單去適配,不用花費很多時間去一個平臺一個平臺比較。最關鍵的是,可以節省成本。”沈瑄指出。
據悉,目前在手機3D視覺能力開發方面,曠視研發的3D人臉識別解鎖和3D人像光效應用已經實現了大規模的應用。下一步,曠視將投入到AR游戲、虛擬試穿等應用上,持續探尋3D能為手機帶來的更多能力。在AI+3D的底層算法研發方面上,曠視專注于識別和重建兩個大類。
至于解決方案,不同的應用場景需要不同的3D視覺解決方案,曠視根據不同應用場景中對深度計算、深度修復、深度優化、標定、畸變校正等能力的需求,設計出基于雙攝、三攝、深攝的豐富解決方案,在整合結構光、TOF、雙目等不同的攝像、傳感系統架構上擁有成熟的應用經驗。
在硬件模組方面,曠視目前已經與艾邁斯半導體等3D硬件模組廠商展開合作,此外還將聯合主要芯片廠商合作研發算法適配性更強的芯片,進一步優化手機3D應用能力。
前置3D,后置TOF
今年3D智能視覺成為手機行業的一個關鍵詞。
根據硬件實現方式的不同,目前行業內所采用的主流3D機器視覺大約有三種:結構光、TOF時間光、雙目立體成像。
三種主流的方案(結構光、TOF時間光、雙目立體成像)中,比較成熟的是結構光和TOF時間光。其中結構光方案最為成熟,已經大規模應用于工業3D視覺領域,但是極易受到外界光的干擾、響應速度較慢、識別精度較低,而TOF方案在這幾個方面均比結構光方案具有一定的優勢,因此TOF成為了目前在移動端被看好的方案。雙目立體成像方案抗環境光干擾強,分辨率高,也是移動端可選方案之一,但是技術較新不夠成熟,目前在機器人、自動駕駛領域應用較多。
今年OPPO Find X的正式發布,也成為了安卓陣營首款實量產的帶有3D 結構光技術的智能手機。另外, vivo也 曾在2018 MWC 上海發布了 TOF 3D 超感應技術,與曠視科技首次在業內實現依托于TOF的安全支付、3D 美顏、3D 整形和 3D 光效等應用。
而對于3D結構光和TOF的技術路徑之爭也成為業界比較關心的話題之一。
在沈瑄看來,前置3D結構光和后置TOF已經成為了當前的主流趨勢,除非個別廠商的選擇。
“蘋果把3D結構光放在前置,寶馬把TOF放在車內,沒有哪個企業敢違背他們的選擇,這就是主流或者說我認為90%到95%都是跟隨著蘋果或者寶馬的方案。”
盡管手機廠商都在做3D結構光或者TOF方案,但是還沒有手機廠商將3D結構光和TOF做進一個產品中。不過據稱OPPO正在研發一款新品將同時采用3D結構光和TOF方案。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 OPPO 在同時做 3D 結構光和 TOF,但這并不意味著 OPPO 會立刻推出在手機前后分別同時搭載 3D 結構光和 TOF 的手機。
根據從 OPPO 工程師口中得到的消息,今年晚些時候推出的搭載 TOF 技術的手機并不會使用 3D 結構光,第一款同時搭載 3D 結構光和 TOF 的手機預計要等到明年。
2019年底規模化采用
除了iPhoneX之外,今年OPPO、小米、華為和vivo先后推出了采用3D結構光的手機,但是只限于旗艦機型和超高端機型,而3D結構光模組高昂的成本費成為限制其大規模使用的主要原因。
在不久前,攝像頭模組上市公司歐菲光曾指出,3D結構光模組成本大概是20美金,若加上前置大概需要30美金,短期內能用的手機的價位是在3、4千元以上。“如果產業鏈在下半年的供應能跟得上,3D結構光的成本會有一個下修的空間,但短期內沒有看到這種可能性。”
同樣,在沈瑄看來,如果3D結構光模組價格不降到10美金以下,沒辦法做到普及。
“今年蘋果的新品都將采用3D結構光,因為蘋果靠品牌溢價足以支撐這個成本,但是對于安卓手機來說,整個結構光的模組要做到10美金才可以通用。”
沈瑄認為,手機廠商是否采用3D結構光方案要看三個點:應用、外觀和成本。而最關鍵還是在是應用上,目前3D結構光除了解鎖、支付和美顏以外,創新還是不夠。
“你可以看到現在采用3D結構光和TOP方案的智能手機越來越多,到今年底,前置3D結構光可能有10種方案,那么手機廠商要一家一家識別嗎?通用接口SDK在哪里?這些問題不解決,應用就出不來,應用出不來,反向會導致手機廠商不推。”
沈瑄預計,到明年底搭載3D結構光的蘋果設備(iPhone+IPAD)將會達到2.2億到2.5億只,在硬件大范圍的推廣開的時候,相關的應用也會逐漸增多,而對于安卓陣營來說,也是大規模爆發的時候。“今年將會有7-9款帶有3D攝像頭的安卓手機,TOF和3D結構光差不多各占一半。2019年將會有小幅度的上升,爆發要等到2020年”。
另外,沈瑄認為屏下指紋有可能會成為未來智能手機的一種趨勢和潮流,但隨著軟硬件技術的協同發展和應用需求的增長,3D人臉識別和3D結構光一定將會走向融合,也或將會走向屏下實現大規模應用,“我認為這個技術未來三到五年的時間可能會實現。”沈瑄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