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的市場熱點,已經從“健身”轉移到了“醫療”。
大約在2014年左右,可穿戴設備迎來了一次爆發,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健身設備大量出現。然而結果是,30%的設備被束之高閣,用戶黏性不高。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顯著,醫療領域的可穿戴設備市場呈現快速發展趨勢。數據顯示,國內市場體量從2015年的12億元快速增長到了2018年的71億元,并有望在2020年突破122億元。
為什么醫療領域有這樣的市場機會呢?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醫療健康類的用戶需求更偏剛需,例如慢病管理、孕期監測等等
醫療資源供求不足,分布不均衡
用戶數據能夠鏈接醫療機構,讓數據更有價值,從而提高用戶黏性
那么,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才跑得通?36氪注意到,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些比較可行的閉環。
第一種情況,2B模式。通常需要具備醫療器械證。
這種模式下,比較可行的做法是公司與大型三甲醫院合作研發可穿戴設備,并且把可穿戴設備的數據與醫院打通,讓檢測報告直接用于臨床診斷,患者到醫院無需再次檢查,直接就診看病。在此基礎上,公司可以提供預約服務,與定點醫院合作開通VIP通道,幫助預約專家。脫敏數據可以與商業保險公司、制藥企業、體檢中心合作。
除了銷售智能硬件,還可以增加一些比較輕的用戶入口,例如開發手機APP、小程序,與智能手表、智能音箱廠商合作等等。
產品一定要定時給用戶提供臨床解讀,讓用戶及時收到反饋,不能只是提供數據沒有分析,這樣才能讓用戶持續使用。
這個模式的關鍵壁壘在于:智能硬件是否存在很強的技術優勢(專利池;檢測報告獲醫院認可),企業是否具備醫療渠道優勢,能否獲得大量付費用戶或能否進入醫保。模式跑通有三個核心要素:醫療機構、C端用戶、穩健的營收。
第二種情況,2C模式。
通常這類企業的互聯網基因很強,很多時候會看到非醫療專業背景的創始人選擇這條路線。比較可行的模式是在互聯網平臺上直接2C銷售給用戶,產品從硬件出發,在檢測后提供健康咨詢服務。咨詢服務可以是線上連線醫生,可以是AI機器人問答,也可以與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等移動醫療平臺合作。如果醫療機構渠道豐富,接下來也可以提供預約服務。脫敏數據同樣可以與商業保險公司、制藥企業、體檢中心合作。
前期主要是吸引C端流量,占好流量入口,后期還可以開發延伸產品,拓展電商平臺,與線下體檢中心、美容機構、健身房、健康餐飲品牌合作。
不過,這個模式的問題在于,目前政策規定互聯網醫療的首診必須在線下,所以線上只能做簡單的健康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