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電力物聯網產業生態聯盟大會在京召開。大會以“泛在電力物聯,協同產業發展”為主題,有關專家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互聯網企業、能源企業等單位代表從技術攻關、產品研發、試點應用、標準引領、市場對接等方面深入探討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商業模式、關鍵技術及實施路徑。現集納會上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智能電網與泛在電力物聯網的融合是能源轉型不可或缺的支撐
薛禹勝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近年來,人類提出要大規模使用可再生能源。未來,當可再生能源的比率達到80%甚至更多時,我們要解決可再生能源的不確定性和棄風、棄光、棄水的問題。此外,怎么更有效地使用電能,代替直接使用化石能源,電能替代以及終端需求側綜合能源網的提出將成為重要的解決方案。
以前,二次能源主要靠化學能源產生。化學能源可運輸、可存儲,可以隨其他需求快速調節。在這樣的條件下,二次能源的電能可以作為獨立環節來考慮優化和安全性。
當發電從化石能源變換為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不確定性與負荷沖擊將改變電力系統的運行方式:電力系統不但不可能依靠上下游的支撐,反過來還要依靠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和友好性來支撐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清潔替代和多樣用電模式的改變。
在大規模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的背景下,原來孤立地研究二次能源的方式已不再可行,研究范圍一定要把一次能源和終端怎么使用能源,以及電力系統本身緊密地耦合在一起。
在市場開放環境下,還要考慮社會元素。我在實踐中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如果技術、科研脫離使用側,脫離用戶需求的多樣性和對靈活性的要求,脫離用戶對電力系統、能源系統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是難以實施的。
舉一個V2G(車輛到電網)的例子。已經充滿電的車輛,如果離下一次出行還有足夠長的時間,理想的情況下可以將其視為移動儲能終端。如果說機制和人的行為都能夠統一應用在電網上,那它恰恰彌補了可再生能源的隨機性。
但到目前為止的研究都建立在一個非常強的假設情況之上:這輛電動汽車停在充電站的時候,電池當中的能量可以被集電商收集,上網進行交易。但是誰來補償車主改變行程提前出行時電池沒有電的狀態?如果沒有足夠的對車主的補償,這是不可行的。這就說明在下一步,我們一定要把人的行為加入到研究當中。
這個工作光靠電網本身不行,光靠也物聯網不行,一定是兩者之間的融合。一定要考慮到如何將新增加的物聯網元素,插入原來客戶所熟悉的電網運行的賬戶當中,才能使兩網融合的潛力發揮出來。
泛在電力物聯網下綜合能源服務的新途徑
曾鳴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
國家電網公司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具有顯著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環境價值。未來的電力系統要考慮的一個大問題就是社會元素,社會元素中最重要的是國家電網公司新的主業——綜合能源服務。它涉及眾多的社會因素。
在泛在電力物聯網的背景下,綜合能源服務應該如何做呢?
新時期,隨著“大云物移智”等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綜合能源服務的內涵不斷延伸。能源電力企業應該順應泛在電力物聯網發展路徑,提前布局服務業務版圖,設計相應的商業模式和價值回收途徑,以提升企業經營效益。比如,布局用戶側用能終端信息采集業務,提前打通用能終端數據采集壁壘;布局以用戶用能信息挖掘為主的增值服務,實現用戶用能信息價值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回收。
在泛在電力物聯網下,綜合能源服務的發展將出現提質增效、互聯共享、技術創新、生態共建四個新的態勢。這為綜合能源服務的實施指明了路徑。一方面,通過創新商業模式、打造試點示范、積極開拓市場,提升綜合能源服務水平;另一方面,通過開展系統仿真和試點示范、打造能源流與信息流融合的綜合能源系統——能源互聯網,推動整個綜合能源系統落地,形成世界一流的能源互聯網企業。這也是國家電網公司的目標。沿著這兩條實施路徑,我們既可在泛在電力物聯網下提升企業綜合能源服務水平,還可促進電力系統轉型目標的實現。
能源互聯網基石 ——泛在電力物聯網
任川 騰訊云能源行業技術總監
先說兩組數據:根據上海市能源互聯網白皮書,到2050年電動汽車充電量會占城市總耗電量的一半。目前我們有500萬輛電動車,未來三年將達到2000萬輛,周末這些車帶著大量負載都開往農村時,應如何應對?
第二組,上海2017年消耗的煤是1.2億噸,占全國總量的2.64%,但上海的年度能耗密度是18709.8噸標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0倍。這些數據意味著在大城市率先建設能源互聯網,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了儲能技術,傳統的單向生產和消費環節改變了,變成了完整的雙向交互,用戶通過電網能夠出售手中的電能。
大家都有用電的需求,目前國家電網公司更多承擔的是賣家的角色——把電賣出去;未來可能是儲能側有需求賣電,消費端要買電,持續直接產生交易,通過電網企業來承載。這就是匹配和需求,也就是能源互聯網要做的事情。
在能源互聯網大背景下,國家電網公司需要成為能源的生產者、交易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整合常規能源、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等等。
如何實現這個橋梁功能?我認為,首先能源互聯網要實現能源和終端的互聯。能源互聯網的底層是泛在電力物聯網,感知用戶側信息;中層是綜合能源服務,做好用戶的服務和交互,提供相關信息;頂層做能源交易平臺,能源不單單是電網,電網只是能源交易的載體,包括化石能源、清潔能源。這些能源最后都會靠電網來交易。
到目前為止,不管是智能電網、能源互聯網,還是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都到了關鍵時期。互聯網完成了人和人之間的連接,形成海量的生態,形成消費者的網絡。國家電網公司承載能源交易,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通過能源互聯網的建設來連接人和人、人和企業、人和服務,這將是個龐大的生態系統。
配電物聯網是泛在電力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孫軍平 華為能源行業架構師
2019年,國家電網公司提出的泛在電力物聯網主要有三部分:第一,是實現設備和狀態的全面感知,把用戶、企業、設備、供應商等人和物全部連起來;第二,是把數據匯聚、共享,為用戶、電網、供應商等提供數據服務。第三,是在數據基礎上發揮點位樞紐平臺的作用,使數據為社會提供更多價值服務。
配電網是“三型兩網”建設的主戰場。這里設備量大,要“聯”的物比較多。從信息和通信技術角度看,傳統配電網是工業系統,存在海量終端接入、終端無法對應新業務拓展、不同系統數據割裂、應用系統新業務上線慢等問題。
建議秉持配電網+物聯網融合的理念,將傳統配電網與全面感知、彈性拓展、智能化互動化的物聯網結合,實現配電物聯網——這是泛在電力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泛在電力物聯網在配電領域的踐行。配電物聯網將實現終端即插即用、設備廣泛互聯、狀態全面感知、需求快速響應、應用靈活定制、資源深度融合。
打造泛在電力物聯網的首要任務是建好基礎設施
馮世英 普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解決方案總監
國家電網公司提出打造泛在電力物聯網,首次將信息化和智能電網與整個主網放在了同一高度。
打造泛在電力物聯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建設基礎設施。只有把基礎設施建好,泛在電力物聯網才能得到可靠的技術保證。從建設大綱來看,基礎設施分成四個部分——應用層、平臺層、網絡層和感知層。
變電站是理想的建設基礎設施場所。國家電網公司2019年1號文件提出,研究探索利用變電站資源建設運營充換電(儲能)站和數據中心站的新模式,拓展服務客戶新空間。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變電站是非常寶貴的資源——擁有自己的場所空間、可靠的供電、穩定的通信傳輸資源,均勻分布在人群居住領域。因此,將變電站作為一種資源使用,可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將分布式數據中心建在變電站,不但可以得到可靠的電力供應,還將拉近云和端之間的距離,使很多物聯網數據的計算在變電站內完成,提高處理速度。在變電站建設光、儲、充一體化控制系統,使變電站與充電站、微網協同運行,不僅可以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納,還能通過微網的儲能系統實現負荷調控,進一步強化削峰填谷效果,提高電網運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