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芯片這場競賽中,中國一直處于劣勢,原因就是沒有核心技術,而且中國的產業鏈以下游為主,說白了就是以使用芯片為主,設計和制造一直趕不上趟。因此國家在2016年推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規劃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希望以此推動國內芯片產業的發展,特朗普上臺以后處處找茬,去年的中興事件就是一個例子,最后導致國內低調到連“中國制造”這幾個字都不怎么提了。妥協一定不會換來特朗普政府的放過,反而是變本加厲的打壓,尤其是對中國5G技術的發展。
就在5月1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要求美國進入緊急狀態,在此緊急狀態下,美國企業不得使用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的企業所生產的電信設備。
這一行政命令對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華為,目的就是要阻止中國的5G的建設進程。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5家美國公司已經明確表示停止對華為供貨:
5月20日,《路透社》消息,Google擬終止與華為的部分合作,未來華為的新手機將無法使用Play Store及Gmail等功能。
5月21日,射頻芯片制造商Qorvo表示,將按照美國政府的指令,停止向華為發貨。
5月22日,據BBC報道,英國芯片設計公司Arm已暫停與華為的業務往來,隨后Arm對此回應表示,“Arm正在遵守美國政府所有最新規定”。
據外媒報道,微軟上周末從微軟在線商店刪除了華為筆記本電腦列表,甚至在微軟商店中無法搜索到華為的任何硬件設備。目前,微軟實體商店仍在出售現貨供應的華為筆記本電腦。微軟對于是否會中止華為的Windows授權一事上始終保持沉默。
5月24日,JEDEC稱會遵從美國對華為公司發出的禁令,告知并暫停華為旗下半導體公司海思參與JEDEC參與活動,直到美國政府解除對華為的相關禁令。
美國芯片制造商高通公司和博通公司已告知其員工,在接到進一步通知之前,不能向華為供貨。
華為的“備胎”方案
面對特朗普政府的封鎖,華為第一時間站出來說自己有B方案,海思多年研發的各種備胎芯片要轉正。到底有多少種芯片可替代?按照海思員工自己的說法,麒麟980可以和高通、博通、三星的SOC并肩,是中國唯一不存在代差的高端芯片,這一點從華為手機的性能可以得到驗證;基帶部分華為比較擅長;屏幕可以采用國內顯示屏生產商京東方的產品;在數據中心業務方面,華為發布了基于ARM架構的服務器芯片升騰,處理能力比不過英特爾的產品,不幸的是ARM也已經對華為了發布了禁令。
但是從華為的33家采購名單中,也有一些產品華為目前沒辦法自給自足。比如基站包括交換、傳輸、接入。接入的射頻部分主要是 ADI、TI、Skyworks 掌握,國內還很難實現替代;射頻部分的 Transceiver 國內廠商有能力做出來,但是從設計到商業化之間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EDA設計工具基本被美國的Synopsys、Cadence、Mentor壟斷,國內的EDA公司還很難和這三家的產品相匹敵。
這場戰斗中不能只有主攻和拉拉隊
針對此次華為被美國政府的一連串打擊,媒體新聞鋪天蓋地,都是力挺、看好華為,高喊華為不會輸,一定贏;再看華為,為了生存下去,員工家屬都立下了軍令狀,努力管好家庭的大后方,讓家人拼死和特朗普一搏。但是明眼人都不是瞎子,讓華為一個公司和整個美國政府對抗,這簡直就是一個笑話,這個時候難道中國的芯片公司們不應該站出來說點什么嗎?技術到底做到了什么程度?到底哪顆芯片可以實現國產可替代?你們是不是應該和華為站在一起共同對抗美國政府的欺壓?
但是筆者去問了很多家國內公司,有些不想參與中美貿易摩擦,不參與討論,有些不是發言人,說得內容不能發表。我只列出幾家愿意回復的:
存儲類,兆易創新可以提供SPI NOR、SPI NAND,還有MCU;
CPU類,上海兆芯的KX-6000內部集成CPU、GPU(核顯)和南橋,使用16nm工藝打造,主頻能達到3.0GHz,支持雙通道DDR4內存,最大容量支持64GB;
EDA類,華大九天的模擬全流程28nm以下全覆蓋,包括設計、仿真、驗證、寄生參數提取;
在華為對特朗普政府的這場戰斗中,我似乎只看到了沖鋒隊華為和媒體這群號角手,華為硬挺著說自己絕對不屈服于美國政府的制裁,媒體看到哪家給華為下了禁令就大罵哪家狼心狗肺。特朗普政府打出的“槍林彈雨”個個致命,只憑華為拼死沖鋒和媒體拼命吹號是不行的,這個時候最有力的武器是,有實力的中國芯片公司站出來用技術力量來回擊美國政府,告訴他們中國的技術力量沒有那么慫,而且中國芯片市場還有1700家公司做后備,不只是一個海思和以上提到的這幾家能做好芯片。現在全球的半導體公司都已經卷入這場爭端,即使歐洲、日本、韓國的公司都難以“獨善其身”,保持沉默不是明智的做法,奮起反抗才是正道。
知乎網友 xktulu做了深入分析:
全球的主流芯片供應商所在國或地區,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美國的重要盟國,甚至鐵桿粉絲,其中包括,西歐,韓國,臺灣,日本。那也就意味著,如果這種斷供全面擴散,假設在最壞的情況下擴展到所有非華芯片供應商,那么可以預見到的是,中國接下來所有的電子產品將不得不需要百分之百國產化,那么在現有條件下用的芯片的品質,可靠性將會明顯下降,甚至在功能上也會有暫時性的倒退。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對于中國的電子行業以及芯片公司絕對是超級利好。三星的所有存儲器全部由武漢新芯來供應,臺積電的所有產能全部交給中芯國際,北方華創接手應用材料退出中國后的空缺。如果情況真的發生至此,這些中國本土公司簡直做夢都會笑醒。而隨著全國大量資源的迅速集中,相當于戰爭年代的軍工行業一樣,芯片行業毫無疑問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成長為中國的支柱產業,同時資本集聚以及消費大擴容(國有替代的這塊蛋糕實在太大)所促進的技術進步也會出現快速井噴。
那么話分兩頭,這種極端情況的發生,對于全球的電子或者芯片產業來講,絕對是毀滅性的打擊。全球芯片行業50%的營收都在中國,電子行業中國的市場份額則更大。如果極端情況發生,全球存儲器的老大老二,三星(Sumsung)及海力士(Hynix)在西安及五一的生產基地,將不得不全面停運,類似同樣的情況還有全球第一芯片制造商臺積電(TSMC)在上海及南京的生產基地,第二芯片供應商聯電(UMC)在廈門及無錫的生產基地,更毋庸說美方重要芯片商德州儀器(TI)在成都的生產基地,英特爾(Intel)在大連的生產基地。而對于美國最重要的幾大芯片設計商而言,無疑更是一場噩夢,高通的三分之二的營收在中國,其他重要芯片公司如英偉達(Nvdia),賽普拉斯(Cypress)等在華營收也至少占其總營收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以全面對中國斷貨的結果就是全球電子及芯片產業將出現恐怖的斷崖式滑坡,一大半的芯片公司都會在不遠的將來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