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國家電網公司召開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暨公司科技創新大會,并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社會發布公司加強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八大舉措。
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創新體系效能等方面對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了部署。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系列重要論述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凝聚各界創新力量,營造開放合作創新生態,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研究提出了“四個開放、四個合作”的八大舉措。
公司科技創新取得階段性成果
一直以來,公司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科技創新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8年底,公司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79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8項,中國專利金獎10項,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一等獎9項。累計擁有專利82810項,其中發明專利20715項,專利申請量和累計擁有量連續8年排名央企第一。擁有國家級實驗平臺19個。中國大陸電氣領域被SCI數據庫收錄的3本期刊全部由公司主辦或承辦。攻克±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特高壓GIL輸電、大電網安全與控制、新能源友好并網和柔性輸電等系列關鍵技術。建成國家風光儲輸、江蘇500千伏統一潮流控制器、張北虛擬同步機、舟山、廈門柔性直流輸電等一批技術水平國際領先的示范工程。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新時代,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開放合作,與社會各界一道,構建能源電力創新共同體,不斷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
開創公司科技創新對外開放新局面
開放共享實驗研究資源
面向全社會開放100個實驗室,包括19個國家級實驗室。按照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共享有關要求,完善實驗室基礎設施共享機制,將公司實驗室資源納入國家實驗資源共享平臺,提升實驗資源使用效率。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共建公司各級實驗室。
開放合作科技項目研究
聯合社會各類創新主體,共同開展國家級重大科技項目、能源互聯網技術研究框架項目、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大綱項目和公司科技指南項目實施,對外合作科技項目在公司年度項目中占比不低于60%。面向全社會發布公司年度科技成果報告,共同促進科技成果的孵化轉化和應用。
開放實施科技示范工程
面向全社會發布并共同實施10類科技示范工程,涵蓋新能源友好并網、綜合能源服務、友好并網型儲能、源網荷儲協同控制、電動汽車與電網友好互動等領域,在示范工程的規劃設計、技術攻關、裝備研制、投資運營等環節加大開放力度,帶動全行業共同發展,推動國產裝備走向國際高端行列。
開放應用全社會新技術
面向全社會廣泛征集新技術,將優秀創新成果納入公司新技術目錄,并在公司系統推廣應用。建立開放、透明、公正的新產品掛網試運行管理流程,健全完善運行成效評估機制,全面暢通新技術推廣應用渠道。落實國家有關政策要求,聯合行業高端裝備企業,推動高端裝備進入國家首臺(套)重大裝備示范應用目錄。
合作共建能源電力創新共同體
聯合央企及國際國內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聯盟、研究機構等多種形式的能源電力創新共同體,探索項目柔性組織模式,合作開展國家“科技創新2030”智能電網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聯合基金等項目研發,培育能源互聯網領域重大原創性成果,促進行業技術發展和學科進步。
合作共建國家雙創基地
聯合社會力量在國家戰略布局地區共建泛在電力物聯網雙創中心,吸引超過百支優秀創新團隊入駐,推進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強化創新成果的落地轉化。圍繞能源互聯網產業發展方向,積極與政府和社會投資機構共建雙創產業園,全面支撐電網新興業務發展,形成區域覆蓋、各具特色、協同創新的格局。
合作共享科技服務平臺
聯合打造國網“雙越之星”雙創平臺,服務公司內外創新團隊,匯聚創客數萬人,聚集上下游企業過千家。打造國網特色的“科技+金融+產業”的創新模式,建立新能源云、智慧能源綜合服務等新業態承載平臺。發揮各類產業投資基金的“杠桿”作用,形成“公司積極投入、社會資本競相融入”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
合作共營科技創新企業
鼓勵社會投資者與公司科技型企業建立混合所有制企業,打造科學靈活的股權架構和激勵模式,激發創新活力和發展動能。圍繞泛在電力物聯網產業發展方向,遴選具有較強競爭力和成長性的公司中小企業,共同推動上市工作。聯合社會資本共同孵化培育,推動雙創中心和雙創產業園中的高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在新的征程上,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全面加強開放共享,當好國企科技創新的排頭兵、開放合作的先行者,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會上還發布
《泛在電力物聯網科研、攻關和創新》
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通過與智能電網的融合,將實現電網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通過對能源系統和電力系統的全面感知,用數據驅動和人工智能的方法改變電網傳統的運行模式,把電網打造成源網荷儲全程在線、設備和裝置全程在線、產業與生態全程在線的平等互聯的平臺。使電網成為能源輸送和轉換的樞紐,社會經濟和民眾需求的共享平臺。驅動電網從傳統的工業系統向平臺型轉化,支撐供給側和消費側的聯動,高效連接新能源、各類儲能、電動汽車、電能替代、能效互動等元素和服務,開放共享并高效地實現供需匹配。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情況
泛在電力物聯網提出以來,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資本市場廣泛認可。公司全面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發布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大綱,編制形成泛在電力物聯網2019年建設方案,明確了全年建設任務,涉及對內業務、對外業務、數據共享、基礎支撐、技術攻關、安全防護6大方面、57項建設任務,以及省、地市、縣、園區4個層級、25項大型綜合示范工程。
制定泛在電力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究框架,凝練出10大科研方向,聚焦智能芯片、智能傳感及智能終端、物聯網平臺、人工智能等20余項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關鍵技術,以及“國網芯”、能源路由器、多站融合成套設備等10余項核心產品,集中力量開展攻關研究。今年啟動泛在電力物聯網科技項目49個。
打造五個源網荷儲協同服務(電動汽車及分布式新能源、家庭智慧用能、社區多能供應、商業樓宇能效提升、工業企業及園區能效提升),五個能源互聯網生態圈(電動汽車、分布式光伏、綜合能效、能源電商、大數據商業化)。
創新開展基于人工智能的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的研制,推進不停電作業,壓降停電時間。創新移動搶修app作業模式,縮短搶修到達時間,居民用戶通過掌上電力、微信公眾號等參與供電互動。深挖智能電表數據價值,結合配電自動化建設,大幅減少配網故障帶來的停電影響。
當前正在開展的重點攻關領域包括芯片、邊緣計算、人工智能、數據融合、網絡安全、智能終端融合、新一代信息通信、能源轉換、能源綜合利用與優化、新能源高比例消納等。同時正在進行互聯網運營、新型交易、電網資源運營、數據運營、綜合能源服務等模式創新及產業生態在線互聯的平臺建設。
泛在電力物聯網科研布局及模式創新
能源技術的創新研究:多能轉換、儲能、能效、新能源等技術。
信息感知與智能處理技術:包括全面感知、泛在網絡、統一平臺、智能應用等四個方面。
?全面感知主要研究傳感、感知、量測等數字化轉換方式,實現對電網的全面感知、用戶用能和需求的全面感知。
?泛在網絡主要研究以5G、光纖和衛星綜合利用的高速、動態、靈活、智能的下一代通信網絡和應用。
?統一平臺主要研究統一物聯管理、數據融合共享、企業中臺、互聯網運營平臺等,支撐海量物聯數據統一接入、存儲與處理。
?智能應用主要研究數據自動分析與理解、數據與知識融合的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數據驅動的電網安全穩定與能源平衡、電網資源的綜合利用與優化、用戶用能與電網的智能互動。
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變革原有的能源產供銷、發輸配變用的利用模式,形成多種要素互聯、用戶廣泛參與、積極互動的能源體系。突破“以電為核心”的電網業態,擴展多元業態模式,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共同發展,形成全社會多行業互利共享的生態體系。
下一步,將圍繞上述科研領域、攻關方向全面開展科研創新和模式創新,重點開展試點示范工程,而后進行大規模建設,以技術和模式創新為驅動,帶動形成能源電力領域的質效提升和業態變革。
泛在電力物聯網合作共贏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是一項開放復雜、宏大的社會工程,需要社會各方的廣泛參與,構建創新生態。
國家電網公司將通過技術攻關、項目研究、標準制定、資本合作,特別是在模式創新方面與全社會的創新力量進行合作。
公司與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華北電力大學共同建設了聯合研究機構,共同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和高端人才培養,與多所高校開展了項目和課題的研究。
啟動芯片領域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在中國通信學會和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成立了能源互聯網專業委員會,成立了泛在電力物聯網產業生態聯盟,建立了相關的標準組織。
與阿里、騰訊、百度、京東、華為、中國聯通等22家互聯網企業及有關央企進行35次交流座談,借鑒外部經驗做法,共商合作共贏大計。
國網能源互聯網技術研究院是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支撐體系的核心機構之一,將作為對外合作、創新開放的平臺和窗口,我們真誠希望與社會各界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