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雖然才在上個月贏下了雷軍的10個億,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各大媒體平臺紛紛為董明珠的微商店鋪——“董小姐的店”做推廣。萬萬沒想到,董明珠這邊剛贏了10個億,那邊又開始做起微商賣貨了!
今年4月28日晚間,格力電器2018年財報,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000.24億元,同比增長33.33%。這一業績的公布,正式宣告了當年的10億賭局已決出勝負:小 米集團2018年全年營收1749億元,從營收規模來說,“雷布斯”敗給了“董小姐”。雖然賭局已經結束,但格力與小 米之間的較量似乎沒有就此停止。
5月20日,小 米發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營收額度為437.5億元,而同期的格力營收僅為405.5億元,比小 米少了32億元,在第一季度的比較中,小 米以明顯的優秀勝出。而格力這邊似乎是提前嗅到“危機”,在5月20日前后,多家大型新聞媒體在公眾號等平臺上為董明珠的微店“董小姐的店”做推廣。難道董明珠是為了這個“賭局”,而親自開店賣貨?
事實上,格力在今年2月份已經開始進軍微商界,9萬名格力員工都開通了個人網店。董明珠也不例外,開通了屬于自己的微店——“董小姐的店”并不時擔任客服。
要知道,在2016年,董明珠曾公開反對開網店,甚至稱“如今的90年不愿意去實體經濟里工作,想在家里開個網店,一個月賺一兩千,不用受約束,不用打卡考勤,這樣的一代人對國家經濟的發展影響是有隱患的,不僅僅是網店模式給實體經濟帶來沖擊,它還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沖擊。”
但僅3年過去,為什么董明珠對電商看法發生了180度大轉變,甚至帶頭開微店做微商了?答案還需從根本的問題上尋找。
格力電器在2018年雖然實現營業總收入2000.24億元,但是據相關資料顯示,2018年格力大部分營業收入來源依靠線下市場,線下市場零售額占比為37.86%,零售量占比為33.12%,相比線上零售量占比17%而言,格力線下零售量近線上的兩倍,落后于奧克斯、美的等品牌。
而且更重要的是,2018年格力電器提出在5年后,即2023年要實現銷售收入6000億元。而2018年,格力電器剛過2000億元,也就是說5年再造兩個格力電器。
由此可見,拿下線上市場是格力在實現6000億元營收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即使身為實體經濟的“代言人”,董明珠也不得不向電商“投降”,并且帶動格力全部員工開展“企業全民銷售模式”的新營銷策略。
“董小姐的店”在上線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店鋪的銷售額就突破了200萬,格力員工的總銷售額更是達到了4592萬元。短時間來看,微店模式似乎給格力帶來了不錯的銷售效果,那么,全員開店真的能幫格力實現這個目標嗎?
格力雖然在2018年交出了一份漂亮的財報,但到了今年2019年,營收增速突然大幅下滑,一季度營收405.5億元,同比增長僅為2.49%,對于格力來說這個季度著實過得不太好。
在空調市場方面,2018年國內空調零售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大關,再次刷新了歷史紀錄。但是整體市場的增速下滑明顯,相比2017年的雙位數增長,18年增長僅為個位數,可以說市場已經趨于飽和狀態。
董明珠的微店既不是開在微商APP上,也不是開在微信的小程序上,而是格力自建的電商平臺“格力分銷商城”上。格力員工都會有一個專屬的二維碼,通過掃描該二維碼后會進入相應員工的分銷商城。
一般的微店是陌生人關系,購買者與店家是買賣關系,而格力的微店則是熟人關系。當董明珠向其他好友們安利該二維碼時,其他好友們便可以通過該二維碼進行購物,陌生人根本無法獲取到董明珠微店的二維碼,也沒有相關小程序和網站、App等。筆者認為,這樣的模式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容易飽和。
員工的熟人關系無非是家人、朋友、同事這三類,即便某一位員工擁有眾多人脈關系,可以給每一位熟人都推薦一件格力產品,但達到飽和后,銷售量也就會停在某一個點上,而且員工也要極力推薦自家產品才能達到拉動銷售的效果,這樣對于一線生產員工來說可以說是杯水車薪,白天上班已經很疲憊,更不用說在下班時間還要推銷產品了。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產業結構持續升級,變頻、智能、節能等產品滲透率提高。同時行業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市場份額逐步向頭部企業集中,企業利潤率下滑。
格力電器推行“企業全民銷售模式”的新營銷策略目前還不知道市場的推廣程度如何,但按照第一季度的營收來看,筆者認為格力電器更多的是要真正認真對待線上市場,只有線上線下雙管齊下,才能在增速緩慢的家電市場中穩步增長,格力在6000億營收前還需進一步完善銷售渠道,促進線上銷售,才能有機會實現這個巨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