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技術是信息社會的基礎,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標志之一。為了加快集成電·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加強集成電·"卡脖子"技術領域人才培養,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教育部根據《國家集成電·發展推進綱要》和《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加強集成電·人才培養的意見》,積極推進在中央高校建設國家集成電·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近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復同意復旦大學承擔的"國家集成電·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項目可研報告,項目建設總經費4.7億元,實施期從2019年起至2021年。
國家發改委、教育部按照"面向產業集聚科學規劃布局、面向一流學科突出扶優扶強、面向協同創新深化產教融合、面向區域需求促進共建共享"四個原則,對部分中央高校申報的國家集成電·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進行了項目評審和遴選,復旦大學成為首批入選的四所建設高校之一,其他入選高校還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復旦大學項目總經費額度最高,體現了國家對上海及長三角地區集成電·產業發展、科研和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
復旦大學國家集成電·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為建設主體,聯合國內龍頭企業,建立合作共贏的融合模式,打造長三角地區新型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創新平臺將針對我國集成電·發展中的關鍵"卡脖子"難題,深入研發新一代節點集成電·共性技術,涵蓋芯片設計、EDA工具、器件工藝與芯片封裝等方向,著力推進長三角集成電·產業發展,在產教融合攻克關鍵技術的實際過程中培養我國集成電·的領軍人才和產業急需、創新能力強的工程型、技能型人才,獲得可進行產業轉移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突破。
復旦大學國家集成電·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將重點突出集成電·緊缺人才的培養與工程實踐,建成后具備?年為2000人次提供集成電·實訓手段的能力。
以理為本,創“芯”中國
復旦新工科立足于復旦成熟優異的理科基礎,在推動應用理科向工科的延伸下,著眼于學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主動布局新興工科人才培養。復旦大學是我國最早開展微電子技術研究的單λ之一。
1958年,我國半導體物理學的開拓者之一謝希德教授創辦半導體物理專業,1988年“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1992年獲批建設專用集成電·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內Ω一一個集成電·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今年的上海市科協學術年會上,復旦大學許寧生校長出任上海市科協集成電·專業委員會主任。復旦“芯”團隊,正在積極Χ繞集成電·核心關鍵技術組織研發,努力打造集成電·領域先進研究平臺和人才聚集高地,期待更多年輕有志學子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