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已在韓國、美國等部分國家開始商用的5G,能顯著提升數據傳輸速度,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可用于自動駕駛、工業控制、物聯網等諸多領域,但5G更快的數據傳輸速度和大量的數據處理需求,對相關設備的處理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設備的續航時間也帶來了挑戰,以目前成熟的電池技術,5G設備的續航時間將會明顯短于4G,這也就需要新型的電池技術提高設備儲能密度,以延長續航時間。
針對5G設備的高能耗需求,諾基亞旗下的貝爾實驗室宣布他們已聯合外部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的電池技術,可顯著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
諾基亞已在官網公布了貝爾實驗室與外部研究人員聯合研發出新型電池技術的消息,從官網所公布的信息來看,貝爾實驗室是與都柏林圣三一大學SFI先進材料與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聯合研發出這一創新性的電池技術的。
諾基亞官網的信息顯示,采用這一創新配方所制造的電池,在相同體積下的儲能密度是目前市場上成熟電池技術的2.5倍,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將這一創新性技術的電池用到4G設備,其續航時間較現在的電池將至少提升兩倍,用到能耗更高的5G設備上,其續航時間也將長于現在的電池技術。
除了應用于5G設備,諾基亞貝爾實驗的研究人員與圣三一大學的研究人員所研發出的這一新型電池技術,還能應用于太陽能、風能發電、物聯網等諸多的領域,太陽能和風能這一類的清潔能源普遍存在著不穩定的特點,這也影響到了其的大規模應用,但如果有強大的儲能設備,其應用范圍就會更為廣泛。
而對那些能耗較低的設備,如果使用貝爾實驗室等聯合研發的這一電池技術,更長的續航時間就會降低其充電或者更換電池的頻率,也會減少運營管理方面的工作量。
為了保護這一新的電池技術,也為將其推向市場,相關的研究人員目前已為這一技術申請了專利,諾基亞貝爾實驗室和都柏林圣三一大學先進材料與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這一研究成果,也已發表在了全球頂尖的科學期刊《自然-能源》上。
不過,諾基亞貝爾實驗室與圣三一大學的研究人員所研發出的這一電池技術,雖然已經申請了專利,也有著廣闊的前景,但還不清楚其需要多久才能走出實驗室進行商用,其使用的成本目前也還未公布。
貝爾實驗室是全球知名的實驗室之一,有超過90年的歷史,在基礎物理研究方面成果顯著,曾有9人獲得諾貝爾獎,在通訊技術方面也成就顯著,在2016年阿爾卡特朗訊被諾基亞收購之后,貝爾實驗室也就成為了諾基亞的一部分。
圣三一大學SFI先進材料與生物工程研究中心(AMBER),是由愛爾蘭科學基金會發起成立的,由圣三一大學所主持,其也是全球頂尖的研究中心,為材料科學方面的頂尖研究人員與產業方面研發新材料等提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