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IDC(國際數據中心)最新報告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AR/VR頭顯全球出貨量達到130萬臺。IDC預計,未來AR/VR頭顯的銷量將會繼續增長。同時,我國的虛擬現實關鍵技術也在不斷突破,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事實上,不僅僅是在虛擬現實產業布局層面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手機正式進入5G時代,物聯網、云計算、AI、無人機等與5G相關聯的技術都正在逐漸發生裂變,互聯網將發展成為真正的物聯網。
眾所周知,德國提出的“工業4.0”戰略正是以信息物理系統(CPS)為基礎,來推動工業生產的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而隨著網絡技術不斷融入工業生產系統,互聯網創新發展與新工業革命終于產生了歷史性的交匯,工業經濟由數字化向網絡化、智能化深度拓展,“工業互聯網”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工業生產設備和系統聯網,也就意味著工業信息安全問題也將日益突出。
工業信息安全產業加速擴容
6月21-22日,2019年中國工業信息安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期間,由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工業信息安全產業發展聯盟撰寫的《中國工業信息安全產業發展白皮書(2018-2019年)》發布。白皮書顯示,2018年,我國工業信息安全產業持續快速增長,涌現出一批成長性高、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工業信息安全產業規模為70.32億元(人民幣,下同)。預計2019年中國工業信息安全產業市場增長率將達19.23%,市場整體規模增長至93.91億元,工業信息安全產業規模加速擴容。
以農機行業為例,隨著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制造等高新科技在農機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農機行業正向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轉型升級。眼下,全國夏收工作基本結束,截至6月18日,全國已收獲冬小麥3億畝,大規模小麥機收基本結束,機收率達96%。老舊聯合收割機逐漸退出跨區機收隊伍,基于北斗導航的自動駕駛聯合收割機、免耕精量播種機等智能農機從田間試驗步入夏收夏種一線,開啟了“三夏”無人作業新模式。
多數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及設備處于“裸奔”狀態
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在工業信息安全大會上表示:“工業系統與互聯網的安全邊界日益交叉、相互滲透,面臨著新型安全問題。”工業互聯快速發展,開放、跨越、互聯的制造環境已然成為制造業的新特征。
隨著各農機企業在科技投入層面不斷加碼,工業智能化、信息化的基礎措施成為了發展的核心組成部分與重要神經樞紐。通過建立大數據平臺可以將農業地理、作業環境、農機參數等信息進行統一建立和管理,實現精準作業。但與此同時,工業互聯網平臺不但直接或間接連接了海量工業控制系統、業務系統和網絡基礎設施,還承載了大量數據和工業APP,勢必面臨著網絡攻擊風險。國家工信安全中心報告顯示,就我國而言,從防護水平看,網上可辨識的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及設備數量超過1.5萬個,遍布31個省(區市)。其中,多數缺乏安全防護,甚至處于“裸奔”狀態。
“裸奔”背后的原因
安全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2019年1月18日,工信部印發《工業互聯網網絡建設及推廣指南》。3月,“工業互聯網”成為“熱詞”并寫入《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目前,我國本身對于“工業互聯網”的認識時間較短,各安全監管制度體系都還不夠完善。尤其是工業互聯網涉及制造業等眾多領域,以及生產制造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在具體的監管落實過程中,對于各安全主體責任界定還較為模糊。
企業安全意識相對薄弱。目前,市場上工業信息安全的產品和服務種類繁多,但是與此相對應的認證和市場準入機制依然不夠完善,有針對性的檢測認證標準規范和技術手段還很缺乏。市場驅動不足,眾多企業在安全投入方面的意愿比較薄弱,當然,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安全意識的相對薄弱,對于工業信息風險防范意識不足。
安全技術能力不足,專業人才缺乏。我國工業互聯網處于起步階段,這也意味著傳統工業領域對其帶來的新型攻擊的安全能力不足。我國專注工業信息安全領域的廠商普遍規模較小,現有的工業信息安全企業進入市場短,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都顯不足,整體工業信息安全產業發展規模還處于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