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被稱為“5G商用元年”,全球各國都在爭奪5G的制高點。
GSMA Intelligence最新發布全世界5G用戶數情況顯示,截止至2019年6月底,全世界5G用戶數約213萬人,其中韓國作為全球率先開通5G網絡的國家,用戶數占據77.5%即165萬人,遠超其他國家人數。
有分析認為,在5G市場初期,擁有高質量的智能手機將成為吸引客戶的關鍵。5G市場預計將在2021年后全面繁榮,但要想長期占據市場領先地位,在早期階段運營商的“卡位”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已經明確表示將在今年商用5G的國家包括日本、加拿大、英國、西班牙、法國、墨西哥、波多黎各、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各國都在抓緊時間積極搶占5G第一梯隊的位置,中國運營商的步伐看起來有些緩慢。
我國5G部署情況以及存在的挑戰
相較于國內5G芯片廠商、手機廠商們高漲的行業熱情,作為5G網絡建設方的運營商卻不緊不慢。在5G投資方面,根據規劃,2019年三大運營商的5G總投資在310億左右,遠低于4G和3G商用元年的投入。
盡管5G商用牌照的發放加速了5G紅利的釋放,但從三大運營商最新的表態來看,目前,國內5G網絡建設仍在緩慢而有序的推進中。
在上個月舉辦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三大運營商對各自的5G部署情況和計劃進行了介紹:
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宣布,2019年中國移動將在全國范圍內建設超過5萬個5G基站,在超過50個城市實現5G商用服務;2020年,將進一步擴大網絡覆蓋范圍,在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城區提供5G商用服務;
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表示,在5G建設初期,中國電信將在全國40個城市建設NSA/SA混合組網的網絡,提供5G服務,同時,力爭在2020年率先全面啟動5G SA的網絡;
中國聯通總經理李國華則透露,聯通今年將在40個城市建設5G試驗網絡,搭建各種行業應用場景。
結合三大運營商的表態,業內普遍預計2019年三大運營商將在全國建成10萬到15萬座5G基站。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報告顯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將在今年9月份開啟商用5G網絡,而目前三大運營商在首批城市的5G網搭建和測試工作已經完工。
三大運營商在2019年開始商用5G網絡,前期主要以NSA組網方式,后期則是SA組網方式,而今年年底時候,運營商選定的一線城市都可以完全商用5G網絡。、截止目前,宣布將在今年年底前建成超過1萬座5G基站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
考慮到在最早進行5G商用的韓國,僅在首爾周邊就已建成了超過5萬座5G基站,仍無法實現5G信號的完全覆蓋,被用戶們詬病其5G網絡的覆蓋率和速度,以此可以判斷1萬座基站估計還遠無法滿足上述城市正常的5G商用。
5G網絡建設略顯緩慢,一方面有三大運營商整體業績下滑以及5G商用前景尚不明朗的背景,但另一方面,建設5G網絡核心的5G基站的建設、前期的成本控制,后期的維護支出等都是面臨的諸多挑戰,也是三大運營商未能完全放開部署的重要原因。
5G商用挑戰
對于運營商而言,目前建設5G存在很多挑戰且投入巨大,在收益上卻不會有什么改變,畢竟5G的真正意義并不是只為了讓大家手機上網網速更快,而是為了萬物互聯、自動駕駛等等。
但是,萬物互聯、自動駕駛等目前還遠未到真正的商用落地階段,只有手機廠商們在發布5G手機,因此,這時候大力建設5G,這于運營商而言吃力又沒收益。
再考慮到,當前三大運營商還在4G網絡建成回本的階段,新的網絡資費標準也讓運營商的業績在不同程度上承壓。考慮到先期采用NSA組網方式的5G網絡僅能支持面向eMBB(增強移動寬帶)場景,面向C端的流量生意還是運營商先期的主流。但4G時代,運營商之間低資費的流量競爭就已趨于白熱化,單純向個人用戶售賣流量已經不足以支撐運營商的5G建設成本,三大運營商亟需尋找新的增長空間。
因此,站在上述立場來看,對5G的投入小心謹慎也在情理之中。先不斷優化穩固4G市場,獲取更多收益,待5G技術更為成熟時再加大投入資金,或許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5G基站建設挑戰
另一方面,5G網絡基站不同于4G基站,相比于4G網絡,5G通信系統的各項設計指標和性能都有大幅提升,由于5G基站的傳輸距離大幅縮短,覆蓋能力也大幅減弱,覆蓋同一個區域需要的5G基站數量將大大超過4G基站,5G組網需要的基站的數量將是4G的4到5倍。這也意味著運營商一方面需要向通信設備商支付更多的采購費用,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基站建成后,運營商需要支付更高的運營成本。
因此,運營商5G基站設施的共建共享就尤為重要。4G時代,中國鐵塔很好的解決了三大運營商鐵塔等基站設施重復建設的問題,不過由于運營商基站密度和用戶分布不同,4G基站設施的共建共享效果并不算理想。到了5G時代,三大運營商采用統一制式,而且在5G建設初期采用的NSA組網方式需要4G和5G雙鏈接,三大運營商各自單獨采購通信設備,再共建共享鐵塔等5G基站設施就完全具有可能性。
事實上,包括鐵塔在內的5G基站設施的共建共享已成為加速5G組網的必然趨勢。各地的政策大同小異,核心都是通過鼓勵基站設施的共建共享以及社會公共資源的開放,需要三家運營商在基站設施建設上的共享共建,也需要社會公共資源的充分供給,以此來降低5G基站的建設成本,從而加速5G網絡的部署進度。
5G基站維護成本挑戰
在5G網絡使用的后期,基站本身的維護成本可能還會比4G基站的維護成本高出10倍左右,受限于成本原因,運營商在5G基站建設初期將主要圍繞NSA展開,5G NSA能從原有的4G基站直接升級改造而來。
公開數據顯示,到2018年底三大運營商4G基站總數超過了372萬個,其中中國移動約占一半,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各約占1/4。改造這些現存的4G基站,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運營商初期在5G基站建設上的投入成本。
除了選擇從更為經濟的5G組網方式外,運營商也將從基站本身的成本入手,包括選擇更便宜的基站和建設更多的微基站。
5G基站功耗和其它挑戰
同時5G基站的功耗幾乎可以達到4G網絡基站的4倍左右,5G基站能耗上升,部分原因是引入了Massive MIMO(多天線技術),4G基站主要采用4T4R MIMO,而5G基站則采用了64T64R MIMO,這增加了基站總功耗。功耗的上漲意味著電費支出也將增加,這無形中又增加了運營商的成本增加,并且為5G資費的制定增加了更多的難度。
此外,5G基站建設還面臨其他配套設施改造的問題。在5G時代,基站上的掛靠的天線(負責線纜上導行波和空氣中空間波之間轉換的單元)和RRU(負責射頻處理的單元)被整合成了AAU(有源天線單元),使得5G設備的重量相比于4G設備更重,這給一些現有的基站設施帶來了挑戰。
結語
國際標準化組織3GPP定義了5G三大應用場景包括eMBB(增強移動寬帶),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和uRLLC(超可靠低時延)。而對于5G網絡的部署架構,3GPP則定義了非獨立組網(NSA)和獨立組網(SA)兩種標準選項,NSA僅能支持eMBB的業務場景,SA則主要能支持mMTC和uRLLC的業務場景。
5G網絡部署將從NSA開始,逐步過渡到SA,而應用場景也將從主要面向C端流量用戶的eMBB(增強移動寬帶),轉換到主要面向B端用戶的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和uRLLC(超可靠低時延)。隨著5G網絡的逐步部署,運營商對5G商業模式的探索,也亟需從單純的數據流量服務轉向低時延、高可靠、大連接等多元化的應用場景。
就目前看來,5G商用還不能滿足大眾對5G的期待。無論是技術還是標準,實際上并不足以發揮出5G應有的優勢。就像當年3G、4G時代一樣,在更新換代之初,總會有網絡覆蓋有待提升等問題,需要時間和實踐經驗不斷完善。
面對技術更復雜、部署難度更大、成本更高的5G,與悶頭狂奔相比,結合實際情況穩步推進顯得更是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