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手機滲透率可望提前發酵,帶動高端射頻器件需求加溫,觀察中國大陸5G 關鍵元件布局,在過渡階段逐步把射頻器件轉換到其他的非美系供應商,最終逐步轉向自主,壯大自主的射頻器件供應鏈體系。
5G 智能手機從頻譜規格來看,市場一般預期,5G 智能手機將以支持Sub-6GHz 頻段為主,毫米波(mmWave)頻段為輔。
資訊機構預期,明年全球支持Sub-6GHz 頻段的5G 智能手機出貨量,將超過2.5 億支,后年2021 年將超過5 億支,比原先預期的1.8 億支和4 億支還要高,主要是5G品牌智能手機大廠競爭激烈,此外系統單芯片(SoC)大廠也將提前推出相關5G 產品。
隨著5G 智能手機滲透率提前加溫,通訊元件關鍵零組件也明顯升級,特別是射頻前端(RFFE)元件市場需求顯著增溫。
預期到明年,全球5G 應用支持Sub-6GHz 的射頻前端元件市場價值可超過24.5 億美元(約新臺幣757 億元),到2021 年可超過43.7 億美元(約新臺幣1,349 億元) ,分別較先前預期大幅增加34% 和21%。
產業人士指出,射頻前端元件主要由射頻開關、低噪聲放大器、功率放大器(PA)、雙工器、濾波器(filter)等元件組成。5G 移動通訊屬于超高頻段,需要增加濾波器的數量大幅增加,性能也要提升。
若從表面聲波濾波器(SAW filter)主要供應商來看,全球主要SAW 濾波器元件供應商以日本和美國廠商為主,包括日本村田制作所(Murata)、TDK、Taiyo Yuden、以及美國Skyworks、Qorvo,這五大廠商占全球SAW 濾波器元件市占率達到95%。
此外5G 手機用射頻攻率放大器的功率和效率也要提升,相關技術也明顯升級。相關報告指出,全球射頻功率放大器前三大廠包括Skyworks、Qorvo和博通(Broadcom)都是美國公司,合計市占率達到86%。
在射頻開關市場,Skyworks、Qorvo、Murata 和Broadcom 合計市占率達到77% 到78% 區間。
中國手機品牌大廠包括華為(Huawei)、OPPO、VIVO、小米等積極推動5G 智能手機,不過關鍵射頻元件采用自主廠商的比重仍偏低,還是仰賴美國公司;加上中美貿易戰和美國對華為禁令未除,使得中國對于5G 手機射頻元件的自制能力要求更加殷切。
對于5G 手機射頻元件,中國采取過渡階段和終極目標兩種方式,在過渡階段,逐步把射頻元件轉換到其他的非美系供應商,例如,過去華為手機的功率放大器元件以美商為主,現在已換由臺灣業者協助生產制造、以及日商Murata 提供。
在轉換到其他非美系供應鏈的過渡階段,臺廠有機會趁勢受惠,例如射頻芯片廠立積就搭上中國進軍5G 時代、轉換非美系供應商的趨勢,預期,立積第3 季營收有機會季增2 成水準,并改寫歷史新高紀錄。
此外市場也傳出,華為積極在射頻元件布局非美系供應鏈,例如臺廠中華精測切入華為旗下海思射頻元件測試,IC測試板設計廠雍智也切入華為5G 移動通訊射頻芯片測試載板供應鏈。
預估精測第3 季業績,可望較第2 季大幅成長超過4成,有機會創單季新高,毛利率可維持第2 季水準、有機會更佳,第3 季每股稅后純益(EPS)可超過5.5元。
雍智今年全年業績預估年成長2 成以上,今年IC 老化測試載板可成長3 成到4 成,晶圓探針卡測試載板成長幅度看3 成以上。今年毛利率起碼可維持在5 成以上。
不過中國的終極目標,是扶持壯大自主的射頻元件供應鏈體系,鞏固5G 時代的戰略地位,更長遠目標是本土化射頻元件供應鏈取代美國和日本廠商的角色。
例如在功率放大器,中國本土廠商包括蘇州能訊高能半導體、唯捷創芯、廣州慧智微電子、紫光展銳等,在射頻開關中國廠商包括卓勝微電子、韋爾半導體、紫光展銳等。濾波器包括德清華瑩電子、信維通信、麥捷科技、華遠微電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