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泛在電力物聯網訊:在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中,山西運城供電公司運用大數據加工分析技術,創新研發客戶感知智能監測平臺,破解配網故障位置無法確定和運行狀態無法實時可控難題。
9月10日,山西運城供電公司供電服務中心值班員李運生正專心致志地監控顯示大屏,突然屏幕上鹽湖區的地理圖標變為紅色閃爍,隨即一個信號框彈出:豐源居小區8號樓3單元2層201室客戶停電。與此同時,豐源居小區臺區運維負責人劉世杰的手機上收到搶修通知工單,客戶手機上收到了“供電公司已安排人員進行故障排除”的通知短信。
在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中,運城供電公司創新研發搭建了客戶感知智能監測平臺,為配電網裝上了“大腦”。
主動突破 提升配網監測能力
配變臺區是低壓配網的末端,具有分布廣、數量多、供用電環境復雜、運行維護難度大等特點。近年來,隨著用電信息采集功能建設和智能電能表推廣應用全覆蓋,配變臺區管理已逐步向智能化、自動化轉變。但長期以來,配網停電和故障位置仍主要依據客戶報修電話來確定,存在信息報送不準確、不及時,搶修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同時,變壓器以下的分支開關、計量箱、電能表等電力設備故障發生率較高,監測手段缺乏,發生故障時無法確定故障影響范圍,最終影響供電服務質量。
為了破解配網故障位置無法確定和配網運行狀態無法實時可控這一技術難題,運城供電公司立足電網源頭,成立攻關小組,主動突破,創新研發客戶感知智能監測平臺。
1月,運城供電公司啟動客戶感知智能監測平臺規劃與實施工作。3月,20個臺區現場低壓監測平臺試點安裝成功,數據成功于供電服務中心大廳內完成基本展示。6月,運城城區226個高報修及重點保障臺區實現監測全覆蓋,故障短信發布平臺以及相關APP也正式上線運行。
利用大數據 精準定位故障點
客戶感知智能監測平臺的工作流程是,在配變臺區下低壓配電柜、電纜分支箱和電表箱等處安裝三相或單相低壓監測末端裝置,采集各級開關的分合閘狀態、電流、電壓、功率、電能等數據信息,經監測末端裝置的HPLC匯集到臺區智能配變終端(或集中器)后,上傳至主站,主站進行大數據加工分析處理后,將結果傳送至大屏上。
平臺除了能夠主動感知常規停電事件外,還擁有低壓配電臺區供電拓撲展示、三相不平衡監測預警、線損分析及異常預警、電能質量監測預警、竊電分析預警等拓展功能。
通過平臺建設,運城供電公司實現了低壓臺區線路運行狀態實時監測。當發生故障或異常情況時,相關信息可實時上傳至配電系統,同時經過短信平臺通知客戶本人和相關臺區運維負責人,實現了指揮中心、搶修人員、客戶三方信息共享、狀態共享。項目攻關組組長陳建杰說:“我們這個平臺同時還能全過程監測工作人員現場處理情況。當低壓監測末端裝置監測到故障恢復時,會同步將恢復信息上傳指揮中心,最終完成故障事件處理閉環。”
一線員工對客戶感知智能監測平臺帶來的改變有更加直觀的感受。“自從這個平臺上線運行,運城城區高報修臺區的報修電話比以前少了許多,搶修工單只要3秒就派發到位。”供電服務指揮中心值班員陳儷君說。
被動搶修變主動搶修 配網運維水平全面提升
平臺的研發應用,將多年以來的被動搶修模式改變為主動搶修模式,將長期被動運維改變為超前運維,達到了故障點定位精準、搶修時間大幅縮短、客戶投訴明顯降低、優質服務顯著提升的目的,低壓配網變得更“聰明”。
在平臺建設之前,2018年,運城城區配電網12條10千伏線路發生線路級故障28次,低壓報修故障2745次,城區配電運檢班平均每天需處理7個以上報修故障。每個報修故障從報修至定位故障點至少需要1個小時。客戶感知智能監測平臺運行后,縮短故障定位時間至5分鐘以內,故障定位精準至單個客戶,平均搶修時長由6小時減少至3小時,戶均停電時長由14小時降低至5小時,報修、投訴減少20%,客戶感知度和參與度也明顯提升。客戶通過手機APP和短信平臺,可實時掌握停復電信息,用電信息實時在控。平臺可提前預警用電負荷和電能質量,為客戶合理使用電氣設備提供數據支撐,有助于經濟運行、節能降耗。
下一步,運城供電公司將在全市13個縣級城網推廣應用客戶感知智能監測平臺,預計覆蓋244條線路2539個公用臺區47萬余戶客戶,實現城區內高可靠客戶配網全智能感知監測,全面提升運維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