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由中國工程院、美國國家工程院、英國皇家工程院聯合舉辦的第四屆“全球重大挑戰峰會”(Global Grand Challenges Summit 2019)在英國倫敦召開。本次GGCS高峰論壇重點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應對全球挑戰中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中星微集團創建人兼首席科學家鄧中翰作為中國工程科技界領袖人物的杰出代表,再次受邀參加本次論壇并發表主題演講。鄧中翰院士以中國科學家的視角分享了對于未來AI技術發展前景的看法,以科學愿景與社會愿景合而為一的理念普惠人類的議題,鄧中翰院士還在大會上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未來的考驗將是第十五項全球重大挑戰,獲得了在場中、美、英等國專家和科學家的高度認可。
英國公主安妮出席開幕式并發表講話
據悉,為期3天的“全球重大挑戰峰會”GGCS2019有近千名工程師、研究學者、企業家和高層決策者出席。該活動旨在召集全球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者與新一代工程師和變革者共同研究探討,解決未來100億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鄧中翰院士在峰會上與前美國工程院院長Dan Mote博士和美國工程院著名華裔學者謝明(Ming Hsieh)院士以及留英博士生代表李沐天等開展了交流活動
聚焦標準 讓天下受惠于AI帶來的變革
近幾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再局限于工程科研層面,而是在日常應用層面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人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隨著AI技術的廣泛普及和應用,人類一方面享受AI技術所帶來種種益處,同時諸如AI換臉、大數據殺熟、機器人高度智能等也使人們對未來AI技術無止境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問題產生深深的隱憂。如何應對AI技術發展帶給人類前途命運的新挑戰?
在演講中,鄧中翰院士就人工智能究竟是未來造福全人類,還是最終會控制甚至統治人類的話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對于這些未知的挑戰,我們要保持積極的態度。在過去的工業革命中,那些曾經的勝利輝煌,讓我們對贏得未來的勝利充滿信心。因此我認為人工智能最終會造福于全人類。
鄧中翰院士論述了AI技術如何普惠人類的解決方案。特別是談到規則和標準層面,他指出:統一的規則和標準使得技術更好地提升效率、釋放規模效應并惠及大眾。
鄧中翰院士表示:如何使得層出不窮的先進技術更好地服務于人類,我們需要突破現有的理論困境并賦予更多的創新內涵,同時,我們也需要建立起技術適用的統一標準,才能讓技術超越時空的界限,更好地服務于所有人。
鄧中翰院士介紹公共安全SVAC國家標準
他以中國的公共安全SVAC國家標準舉例:在中國,已經制定了在全國范圍內應用的公共安全SVAC國家標準。該標準創新采用了多項最新技術,解決了視頻監控網絡應用的特定挑戰,廣泛地服務于交通、金融、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行業。目前中國有許多基于SVAC的智慧城市項目的城市,例如湘潭,促進了智慧治理和公用福利的完善。這一切都再次佐證了先進的技術將普惠全體人類。
2009年公安部、工信部與中星微電子開始聯合為中國天網工程制訂SVAC國家標準;歷經10年發展除了實現高效編碼外,更有效地解決了前端智能分析和信息安全使用等技術難題。截至目前,全國共安裝超過1.32億臺攝像機,安防監控領域廣泛涵蓋國家天網工程、雪亮工程、平安城市、平安鄉村建設、髙鐵建設、髙速公路建設、智能警務、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校園監控、社區家庭等。
以中星微主導的湘潭市新型智慧城市為例:湘潭智慧警務建設項目以SVAC國家標準作為依托,以AI人工智能作為最新技術,把所有警務前端感知元連接組成一個超大的全息感知網,并接入政府其他職能部門、社會行業、互聯網企業數據,豐富和完善公安內部和社會信息的采集機制、更新機制和監管機制。實現了真正“萬物互聯、全息感知”的智慧城市建設,是新型智慧城市的示范。
信息處理變革 走上“智能摩爾之路”
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持和芯片技術的創新突破。如今,在芯片技術逼近摩爾定律極限的背景下,鄧中翰院士提出了推動信息處理能力持續提升的“智能摩爾之路”的發展理念。智能摩爾技術路線為摩爾定律的“市場-技術”正反饋機制注入新的活力,可持續地推動摩爾定律的演進。智能摩爾技術路線達到了進一步提升信息處理的“性能/功耗價格”比的目標。
在智能摩爾技術路線指導下,中星微研發的XPU多核異構智能處理器提供新一代的多模融合計算架構支持,它超越了NPU、GPU這一類深度學習處理器,能夠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中獲得廣泛地應用。對數據場景進行篩選分析,并用最優的數據處理方式對數據進行加工分析,計算結果幫助決策及賦能行業應用。這是人工智能在近年內發展的重要方向,將繼續引領芯片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科學愿景與社會愿景合而為一 方能造福人類
科技如何以人為本?作為在海外學成歸來又投身于祖國科技建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顯然比普通人更有感觸。
鄧中翰曾在美國伯克利留學5年拿到了電子工程學博士、物理學碩士和經濟學碩士三個學位,成為伯克利建校130多年第一個橫跨理、工、商三個學科的畢業生,1999年10月1日,鄧中翰應邀回國參加建國50周年國慶觀禮,并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殷切召喚。為了祖國集成電路事業的起步,他毅然放棄了在美國的成功事業和優裕生活,承擔并啟動了國家“星光中國芯工程”,并在北京中關村創建了中星微電子公司,開啟了回國創新創業的歷程。
鄧中翰院士帶領“星光中國芯工程”團隊研發的“星光”系列數字多媒體芯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國內外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應用于計算機、手機和安防監控等領域。“星光”數字多媒體芯片成功打入國際市場,被蘋果、三星、索尼、惠普、聯想、華為等采用,在PC和手機這兩個多媒體芯片產品系列上全球銷售量先后突破一億枚,占領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60%以上的市場份額,徹底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并在2005年成為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得中國芯片設計企業。
20年來,“星光中國芯工程”堅持自主創新,實現了多媒體數據驅動并行計算技術、多核異構低功耗多媒體處理器架構技術等十五大核心技術突破,申請了3000多項國內外技術專利,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數字多媒體芯片技術體系。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星光多媒體”、“星光移動”、“星光安防”、“星光傳感”、“星光智能”5大芯片體系。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并獲得“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獎”、“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全球半導體設計協會年度獎”等。得到國際國內同行的普遍認可,成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領域通過自主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成功范例。
在2019年第四屆全球重大挑戰峰會上,談起人工智能發展未來的愿景和使命時,鄧中翰院士感嘆道: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曾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意思是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在面臨重大機遇之時,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應該共同為建立“大同”社會出謀劃策。
鄧中翰院士發表主題發言,呼吁全球關注
人工智能技術是人類在科技發展過程中又一個里程碑。除了工具方法和規則標準,制約人類更好地創造技術來服務人類的根本還是人類的愿景和使命。
鄧中翰院士指出:對于這個以先進技術為驅動的互聯互通的世界,“天下”呼喚我們要有共同擔當的責任感,共建命運共同體,我們將以寬廣的遠見和博大的胸懷,一同尋找解決重大挑戰的方法。我們也相信人工智能技術將會更快地賦能各行業,提高全人類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