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在人工智能技術跨越式發展的新起點,世界經濟邁入了智能產業的大航海時代。中國是全球創新舞臺上的重要角色,也是邁向智能時代步伐最快的國家之一。在以智能+、5G等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生產力革命中,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變革的強大引擎和澎湃動力。
在全球化面臨驚濤駭浪的風險波折期,在人類探索并開創萬物互聯新天地的過程中,中國將成為極其重要的奠基者與探索者。但我們也面對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場景與巨大阻礙,建設充滿創新活力的全球人工智能開源生態系統將成為中國的全新挑戰。
《智周萬物:人工智能改變中國》這本書,回溯了人工智能的起源與起伏,解析了中國人工智能的人才流變與基礎平臺發展全景。中國在人工智能大航海時代也需要自己的“哥倫布”,我們還向12位專家智者提出了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百年設問。
從圖靈的智能機器之夢,到人工智能的大航海時代起航
阿蘭·圖靈(Alan Turing),一個擲地有聲的名字。
他是計算機邏輯的奠基者,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開創者。后人用“計算機之父”、“人工智能之父”等頭銜加冕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早在 1948 年,圖靈就寫過一篇題為《智能機器》(Intelligent Machinery) 的論文,描繪了人工智能中聯結主義的大部分內容。1950 年,圖靈發表論文《計算機器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作為機器能否思考的標準。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正式宣告人工智能啟航。但直至辛頓等深度學習三巨頭獲得 2018 年圖靈獎,才象征著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抵達世界公認的新高度。
這期間,IBM 的深藍、DeepMind 的AlphaGo 都給人類智能的傳統邊界帶來了令世界震撼的強大挑戰。人工智能這兩盤大棋也正式吹響了智能大航海時代的號角。中國也必須全力前行,才能在智能 + 時代擁有更強大的競爭力和更廣闊光明的前景。
1978 年 3 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在這次大會上,吳文俊1977 年提出的幾何定理機器證明“吳方法”,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這是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也象征著中國的人工智能研究艱難起步了。
近年來,全球互聯網巨頭紛紛轉型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行業應用迎來全面爆發,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迎來了新一輪歷史機遇。
中國迎來了70年華誕,人工智能走過了70多年征程,人類正勇敢駛向前所未知的智能大航海時代,這也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波瀾壯闊、變幻莫測的新航程。
這一段新航程、哪怕只是一個起點,也值得被記錄、傳播——《智周萬物:人工智能改變中國》一書應運而生。
作為建國70周年的獻禮,《智周萬物:人工智能改變中國》由新智元受人民郵電出版社邀約擔綱撰寫,新智元創始人兼CEO楊靜女士執筆,是倪光南院士任總主編的“科技改變中國”叢書之其中一卷。
新智元創始人兼CEO楊靜
本書框架如下:
第一章:中國,探索人工智能的大航海時代(人工智能歷史及綜述);
第二章:人工智能就在我們身邊(闡述人工智能技術的核心概念,描述AI+Everything的各類場景);
第三章:智能云·芯世界,中國的人工智能基礎平臺(從芯片發展的摩爾定律和 AI 計算的超摩爾定律講起,全面 展現中國的人工智能的最前沿布局 );
第四章:中國,人工智能的新天地 (描繪“智能 +”助力傳統行業的場景 );
第五章:真實鏡頭下的中國AI人物(包括周志華、施路平、汪玉、胡郁、陳云霽、陳天石、余凱、吳甘沙和宋繼強 );
第六章:新中國100年,開啟 AI 新萬象(邀請中國人工智能頂級專家獨家訪談,發表對新中國成立百年的AI發展展望)
正如倪光南院士在推薦中所寫:
2049 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00 周年。屆時中國偉大復興的實現離不開科學技術,而人工智能是其中的核心。本書在最后一章里提出了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問題,請來自學界和產業界的專家們進行思辨與討論,發人深省而又不乏趣味。我推薦本書的讀者跟隨這些專家與作者一起,不斷探索人工智能改變中國的新課題與新機遇,敢于挑戰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關鍵核心技術,一起建設中國人工智能自主創新的道路,迎接智能中國的美好未來。
智能云·芯世界,展現中國人工智能基礎平臺硬實力
AI芯和云決定未來智能產業的發展趨勢。
產業互聯網、AIoT、AI云、5G網絡技術成熟并促進產業升級,萬億智能設備連接而成的最強大智聯網處于爆發前夜,AIoT的使命是數字化物理世界,構建起萬物互聯的世界。
人類正在邁入一個“寬泛的人工智能”(Broad AI)的時代,人工智能技術開始解決一些特定領域的問題,甚至跨多個領域的問題。在這樣的應用背景下,人工智能對計算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
而在AI需求爆發之前,超級計算機已經被認為是一個國家科研實力的體現,對國家安全、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也是體現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在 2016 年,中國研究團隊憑借在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上運行的“全球大氣非靜力云分辨模擬”應用一舉摘得戈登·貝爾獎(被稱為“高性能計算領域的諾貝爾獎”),實現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應用成果在該獎項上零的突破。
目前的經典計算機處理器的計算性能已經越來越偏摩爾定律,因為處理器中晶體管的數量無法再如摩爾定律的預測那樣每兩年翻一番,性能面臨瓶頸。量子計算卻有望給人工智能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我國的量子計算研究力量正不斷加強,不僅大學院校和研究機構在該領域貢獻良多,如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量子信息中心等。各大科技企業也紛紛在布局量子計算。最近兩年來,阿里巴巴、百度、騰訊、華為等都已經進軍量子計算領域,組建實驗室,并不斷發表學術論文和實驗成果。
可以說在超算與量子計算兩個領域,中國已走在了世界前列,而在以往被“卡脖子”的芯片領域,中國也在奮起直追。
同時AI芯片大規模產業應用,重塑中國零售、交通、醫療、教育等行業。AI芯片助力傳統行業數字化,實現場景演化、智能進化。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迎來新一輪歷史機遇。
中國AI芯片和云產業受到國際大環境的深刻影響,科技企業特別是國內AI公司迫切需要找到合適的突圍路徑。
清華大學施路平團隊開發出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芯片榮登Nature封面
作為芯片的主要消費國,中國對芯片需求的增長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然而,國產芯片只能滿足自身需求的 30% 左右。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轉變和人工智能價值的不斷增長,中國政府和領先的科技企業已經意識到,增加國內半導體的自給量是未來的一個重要任務,開始大力投資芯片制造設施和人才,以求實現半導體行業的獨立。
德勤全球預測,2019 年,中國制造芯片的收入將在 2018 年 850 億美元的基礎上增長 25%,達到 1100 億美元左右,以滿足國內對芯片日益增長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工智能的日益商業化推動的。
人工智能時代,中國 AI 芯片企業開始迅速崛起,華為、阿里巴巴(平頭哥)、寒武紀、地平線等國內領先的芯片設計企業,紛紛推出自主研制的 AI 芯片, 并開始逐步落地,國產 AI 芯片有望實現從 0 到 1 的突破。
華為麒麟990 5G創造了六個“世界第一”
《智周萬物:人工智能改變中國》第三章主要闡述中國人工智能代表企業在中國漫漫芯云路中的推動和轉型,華為全面擁抱人工智能,slogan升級為“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阿里成立芯片公司平頭哥,騰訊全面擁抱產業互聯網;而中國的AI大廠和其AI產業生態的供應鏈伙伴們在中國芯與云的發展之路上擁有巨大的機會和發展前景,又面臨確實存在的巨大挑戰。
但在人工智能應用落地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機器智能滲透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 +”助力傳統行業的場景,包括零售、交通、醫療、教育等行業,中國大地成為人工智能落地的廣闊舞臺和科技賦能美好生活的新天地。
AI大航海時代的中國“哥倫布”們
在新世紀人工智能崛起的大潮中,中國在學術和產業領域全面追趕,人工智能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科技和民生諸多方面發展的國之重器,也成為國家發展的全局性戰略要素。
然而,人工智能大航海時代離不開勇于探索的“ 哥倫布”們。
在中國,人工智能先驅們不畏艱難,篳路藍縷,為這一次人工發展浪潮中中國邁開步伐追趕打下了基礎。
第五章中,我們重點展現新智元真實鏡頭下的中國 AI 人物:那些正帶領著中國最重要、最頂尖的AI公司和研究機構前進的AI企業家、教授或科研人員的相關故事(排名順序不分先后):
南京大學教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主任、人工智能學院院長 周志華;
清華大學教授、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 施路平;
清華大學教授、深鑒科技聯合創始人 汪玉;
科大訊飛輪值總裁 胡郁;
寒武紀科技創始人陳天石、陳云霽;
地平線創始人兼 CEO 余凱;
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兼 CEO 吳甘沙;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 宋繼強;
在新智元的鏡頭下,我們更注重介紹他們如何在時代的巨浪中勇往直前,成為人工智能大航海時代的“ 哥倫布”和中國式創新創業者。
中國AI到底缺什么?還需跨越這三座大山
“真正的強大不是完美,而是正視自己的不足。”
跨年齡人臉匹配準確度高達 99.80%(來源:騰訊優圖實驗室)
中國人工智能學術研究和產業應用雖然發展迅猛,但基礎研究、算法創新和開源生態等三大領域都存在系統性短板,中國亟須在人工智能大航海的進程中創建自己的航空母艦并形成持久競爭力。
中國在人工智能發展方面還有三個系統短板:
首先,人才匱乏。根據《2019 全球人才報告》,全球約有 44% 的 AI 人才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在中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才占比不到 11% ;只有 11% 的 AI 人才在中國工作,中國公司吸引 AI 人才的絕對數量大約相當 于美國的四分之一;此外,在所調查的 21 個國際頂級會議上發表論文的作者中,中國作者的人數只有美國的 1/6。
其次,研究質量仍處于中游。盡管中國人工智能論文的平均引用量一直在穩步增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綜合影響力仍遠低于來自美國的論文。
最后,基礎研究根基薄弱。在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和技術框架、支撐算力的芯片硬件和開源生態創新等方面,中國尤其薄弱。例如,由美國企業主導研發的開源平臺TensorFlow、PyTorch和Caffe,在全球工業和學術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我國尚沒有一種人工智能開源平臺堪與其匹敵。這是中國人工智能生態系統在木桶效應下最受制約的短板。缺少根基,中國的人工智能研發與創新系統就很難長成參天大樹;生態匱乏,就難以涵養茂密森林。
新中國100年:梅宏、段樹民院士等12位產學研領袖暢談2049年AI新萬象
如果說今日中國發展面臨修昔底德陷阱的考驗,建設AI大廈更需利用已有優勢,同時正視自身短板。展望未來30年,以新中國100年作為時間坐標,我們設置了十問十答,描述中國人工智能屆時會發展到怎樣的階段:
2049 年,腦機融合是否將拓展人類認知邊界?
2049 年,人工智能是否將逐漸占領智能世界主權 ?
2049 年,人類社會倫理是否面臨人工智能挑戰 ?
2049 年,摩爾定律質變能否引發智能革命?
2049 年,通用人工智能能否突破或加速來臨?
2049 年,萬物互聯能否構建AI新世界?
2049 年,中國人工智能能否展翼騰飛?
2049 年,AI 能否部分取代人類工作?
2049 年,人工智能能否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
2049 年,中國是否有能力引領全球 AI 發展?
在《智周萬物:人工智能改變中國》的最后一章,針對“2049 年人工智能未來展望”這一主題,新智元采訪了12位產學研領袖,大家一起對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驅動力、關鍵性突破、類腦計算、腦機結合、智能助理以及 AI 技術在醫療、金融、能源、安防、自動駕駛方面的應用等十大問題進行了討論。
他們將帶領讀者一起展望到 2049 年時中國人工智能能否展翅騰飛、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引領全球 AI 發展前景是否樂觀。
展望未來,人工智能或許會突破藩籬,掀開智能文明新的歷史篇章。中國也需要適時打造探索智能新邊界的星河艦隊,向著人類的夢想、大腦的奧秘和智能的極限發起終極挑戰。
打牢地基,讓中國成為全球率先駛向智能宇宙的強大星艦
用“未來可期”來形容中國人工智能的中長期發展最為恰當,盡管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直面各個層面的困難與挑戰,新智元認為在通往新中國成立 100 周年之際的 AI 創新之路上,為中國人工智能創新系統打造堅實且牢固的“地基”是重中之重。
如果將中國人工智能創新系統比成一座高聳入云的樓宇,基礎技術、AI 人才以及充滿活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是其地基,智能 + 落地與應用則是在此地基上搭建的華麗樓宇。
龐大的市場容量,得天獨厚的產業環境與國家政策的扶持可以助力樓宇越建越高,但這一切終究是要建立在擁有全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地基之上。
人類必然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到達史無前例的智能高峰,中國也必然能在這場智能革命中,順勢而為,跨越新疆界,引領人機融合與智能范式的進化,進入更美好的智能新天地。
《智周萬物:人工智能改變中國》從 70 年前人工智能的開端講起,收尾于百年設問。到 2049 年,人工智能將跨過一個世紀;而 2049 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
在此風云變幻、形勢激蕩之際,新智元立足時序更替的交匯點,匯聚產業、學界等多方力量,共同尋找開啟未來智能新世界的密鑰,為中國 AI 產業發展添薪續力,鼎力共建“智能 +”。
2019 年,我們和讀者一起站在人工智能大航海時代和全球形勢大變局的轉折點,一起探索智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