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新華社發布“云端夜瞰北上廣 燈影流變訴團圓”視頻,展示三地從1992年到2019年春節期間衛星燈光圖的變化。隨著光亮逐漸變強、擴大,城市文明發展軌跡被燈光勾勒而出。
70年前,煤油燈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共同記憶。70年來,中國電力工業經歷了從弱到強、從封閉到開放的過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發電量增長1625倍、發電裝機增長1026倍、電網線路增長280倍、人均用電量增長548倍,有效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作為能源電力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和能源配置平臺,電網在電力工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70年來,從獨立分散到全國互聯互通,再到堅強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電網傳輸著時代脈搏的強力躍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力量。
跨省跨區聯網保障電力供給
1882年,中國第一盞電燈在上海灘倏然亮起,古老的農耕社會綻放出電氣時代的曙光。之后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難發展,我國電力工業仍十分落后。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作為國民經濟重要基礎產業的電力工業獲得新生,取得了長足進步。1954年1月,我國第一條220千伏輸電線路松東李線竣工,東北220千伏骨干網架逐漸形成,中國電網開始進入有序統一的快速發展階段。
上世紀70年代的西北仍然處于缺電狀態。我國自行設計、制造設備和施工安裝的劉家峽—天水—陜西關中330千伏輸變電工程為極度缺電的陜西“解了渴”,陜甘青330千伏電網骨干網架初步形成。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電力工業也迎來了建設的春天。1979年,中國電力工業會議確定電力工業發展要走聯網道路,電網的互聯規劃建設進程就此啟動。1981年12月投產的河南平頂山—湖北武昌500千伏超高壓輸變電工程,拉開了我國500千伏電網的發展序幕。
經過20年快速發展,到2002年,我國電網已經形成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西北和南方六大區域電網,500千伏主網架基本形成,西北330千伏主網架日趨完善。
隨著電網電壓等級不斷升高、網絡規模不斷壯大,各地能源資源、用電負荷水平分布不均等問題日益顯現。2005年,我國啟動特高壓直流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
2006年8月,我國第一條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開工。2009年1月,從煤炭基地山西出發,縱貫中原大地,經河南南陽至湖北荊門的特高壓輸電線路橫空出世。這是一個新的開端,我國電力工業掀開了新篇章,中國成為特高壓輸電技術發展的引領者和推動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哈鄭直流、賓金直流、寧浙直流、錫泰直流、扎青直流等一系列特高壓重點工程投產,跨省跨區送電能力顯著提升。
9月26日,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標志著我國電網技術達到世界電力領域新高度的兩大創新工程——準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蘇通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GIL綜合管廊工程竣工投產。
七十年風雨兼程,大電網縱橫神州。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推動下,我國電網逐步成為全球輸電能力最強、新能源并網規模最大、安全運行記錄最長的特大型電網。
堅強智能電網融入智慧生活
隨著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和科技進步及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電網向智能化邁進。2010年和2011年,“加強智能電網建設”兩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我國智能電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近年來,我國在智能電網規劃研究、技術攻關、設備研制、標準建設和工程試點等方面開展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智能電網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2009年,公司提出智能電網發展戰略,智能電網建設步伐顯著加快。公司編制完成國家電網及所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網智能化中長期規劃和“十二五”規劃,發布《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規劃》,在國際上率先提出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并開展了一系列智能電網工程試點。2010年,我國第一個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上海世博園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建成。
目前,智能電網已廣泛應用于分布式能源利用、電動汽車充電、智能居民小區等各方面,推動人民生產生活智慧化。
同時,以智能電網建設為標志的城市配電網發展也步入現代化發展階段。近年來,公司圍繞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立足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以滿足用電需求、提高供電質量、促進智能互聯為目標,努力打造一流現代化配電網。
2017年,公司在北京、天津、上海、青島、南京、蘇州、杭州、寧波、福州、廈門10個大型城市,全面提高城市配電網可靠性和供電質量,計劃用4年時間,打造“安全可靠、優質高效、綠色低碳、智能互動”的世界一流城市配電網。
當前,為適應能源轉型的需要,電網建設繼續高速發展,變電容量、線路回路長度快速增長,電力輸送、資源配置能力、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能力持續提升,電網建設向更加堅強智能的方向邁進。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推動能源轉型
2014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引領我國能源行業發展進入了新時代。
隨著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深入推進,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分布式能源、儲能、電動汽車等交互式能源設施快速發展,各種新型用能形式不斷涌現,客戶多樣化需求不斷提升。
2019年年初,公司提出“三型兩網、世界一流”戰略目標,釋放出明確信號,要以數字技術為傳統電網賦能,不斷提升電網的感知能力、互動水平、運行效率,有力支撐各種能源接入和綜合利用,持續提高能源效率,由“用好電”向“用好能”轉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建設運營好“兩網”是建設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的重要物質基礎。一方面,持之以恒建設運營好堅強智能電網能夠提升能源資源配置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更好地適應電源基地集約開發和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儲能等大規模并網接入的需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的用能需求;另一方面,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能夠為電網安全經濟運行、提高經營績效、改善服務質量以及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數據資源支撐,為管理創新、業務創新和價值創造開拓一條新路。
熱潮涌動,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步履不歇。“網上國網”APP推廣應用,為低壓居民客戶提供交費、辦電等基礎性服務,輔助用能分析、積分、商城等特色化服務;“能源互聯網智能終端核心芯片可靠性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開始建設,將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在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中更好地應用;上海浦東張江科學城內35千伏殷家浜變電站“多站融合”示范工程開工,將融合數據中心和儲能站的功能;具有狀態全面感知、信息高效處理、應用便捷靈活等特征的“開山島離網型海島智能微網工程”投運,成為我國島嶼泛在物聯感知體系的創新實踐……
從傳統業務數字化升級,到新興業務開拓,再到聚合產業動能,更加安全、綠色、智能的電能供應和使用模式,將為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用能需要、推動時代發展帶來更加充沛而智慧的能量。
● 1954年
新中國第一條220千伏輸電線路松東李線全線竣工。東北220千伏骨干網架逐漸形成。
● 1972年
第一個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劉家峽—天水—關中工程投運,陜甘青330千伏電網骨架初步形成。
● 1979年
國家明確電力工業發展走聯網道路。
● 1981年
第一個500千伏輸變電工程——500千伏平頂山—武昌輸變電工程投運。
● 1989年
±500千伏葛滬直流輸電線路實現跨大區異步聯網。
● 1997年
三峽向華東、廣東送電的輸變電工程陸續開工。
● 2001年
華北與東北電網通過500千伏線路實現跨大區交流聯網。
● 2005年
電壓等級提高到750千伏。
● 2009年
我國首個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工程投運。同一年,公司智能電網建設啟動。
● 2010年
±800千伏向家壩—上海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投運,代表了當時世界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最高水平。
● 2011年
青藏聯網工程投運,除臺灣省外,全國聯網格局基本形成。
● 2015年
廈門±320千伏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投運,是當時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的柔直工程。
● 2016年
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電容量最大、技術水平最先進的±1100千伏昌吉—古泉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工。
● 2019年年初
公司明確了“三型兩網、世界一流”戰略目標和“一個引領、三個變革”的戰略路徑,開啟了建設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新征程。
● 2019年9月
準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蘇通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GIL綜合管廊工程竣工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