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場景多變,同時將迎來萬物互聯,5G需要解決的不僅是人與人的連接,更要解決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這些需求對承載網的帶寬、時延和靈活性等都將帶來巨大挑戰。隨著5G商用的加速,業界對5G承載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2019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為國際移動通信(IMT)確定了全球統一的附加頻段(毫米波),包括IMT-2020(也稱為5G移動),從而為多種使用場景下的增強型移動寬帶、大規模機器類型通信以及超可靠和低延時通信提供了便利。
具體來看,WRC-19在24.25-27.5 GHz、37-43.5 GHz、45.5-47 GHz、47.2-48.2和66-71 GHz頻段為IMT劃分附加頻段,促進第五代移動網絡(5G)的發展,這也將有助于促進智能交通系統、創建智慧城市和更加可持續發展的社區等一系列應用,同時可實現有效的氣候行動、更加完善的醫療保健、可持續的農業實踐和更高的能源效率。
同時,大會還就衛星地球探測業務(EESS)以及相鄰頻段的氣象和其他無源服務(如空間研究服務(SRS))的保護達成了一致,以確保基于空間的地球及其大氣監測免受影響。支持氣象業務和氣候業務的衛星業務致力于保護人類生命和自然資源,將保護它們免受無線電頻率的有害干擾,射電天文學家用于深空探索的系統也將同樣受到保護。
國際電聯秘書長趙厚麟指出,“WRC-19為利用地面和空間通信技術連接世界的新的、更具創新性的方式鋪平了道路。”。“隨著領先寬帶技術在新工業發展中得到體現,最偏遠地區的人們也將獲得更好、更實惠的接入。”
國際電聯無線電通信局主任馬里奧.馬尼維奇先生說:“在WRC-19上達成的來之不易的協議將對全世界數十億人的生活產生積極影響,為可持續增長和發展創造有利的數字環境。”。“WRC-19在支持新通信技術和保護現有業務方面取得的成就將反映在萬億美元電信和ICT行業的持續增長之中。”
作為全球無線電頻譜和衛星軌道資源使用立法締約的最重要的國際會議,2019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就5G毫米波頻段、太赫茲地面通信頻段的劃分,高空平臺通信(HAPS)新增使用頻段,鐵路和交通無線電通信全球頻率使用協同,全球水上、航空遇險和安全系統新增頻率,低軌星座衛星、短壽命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使用規則修定,非靜止軌道系統對靜止軌道系統共存技術要求,以及為地面無線電業務劃分或指定使用頻段時對同鄰頻已有的衛星移動業務、衛星氣象業務、衛星地球探測業務、衛星聲音廣播業務的保護等重要議題達成共識,其結果將影響未來十到二十年全球數萬億美元計的無線電技術、應用及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為聯合國推進數字經濟、縮小數字鴻溝等諸多可持續發展目標發揮重要作用。
其中,大會在全球范圍內將24.25GHz~27.5GHz,37GHz ~43.5GHz, 66GHz~71GHz共14.75GHz帶寬的頻譜標識用于5G和未來國際移動通信系統;同時,采取措施充分保護相同頻段的衛星間業務、衛星固定業務等,以及相鄰頻段衛星地球探測、射電天文無源業務。大會就非靜止軌道星座系統建立了基于一定時間階段須滿足一定比例在軌衛星數量要求的“里程碑”,50/40GHz頻段非靜止軌道衛星頻率共用磋商機制等國際規則框架,開啟了低軌道衛星星座發展的新時代。大會通過了鐵路車地無線通信系統全球統一頻率的決議,將推動全球高速鐵路列控列調、乘客安全方面無線通信的發展,促進相關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加強跨境鐵路運輸合作,為打通“一帶一路”跨境運輸動脈創造了有利條件。大會批準了智能交通系統全球統一頻段的新建議,該建議將進一步推動國際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協同發展。大會明確275GHz~450GHz頻段共137GHz帶寬的頻譜資源可用于固定和陸地移動業務應用,為太赫茲通信產業提供了明確頻譜政策指引。此外,本屆大會還為高空平臺(HAPS)、Ka頻段動中通地球站、51GHz頻段衛星固定業務(地對空)、衛星航空移動業務、微小衛星測控等新增了頻率劃分或指定使用頻段,對航空、水上頻段引入衛星系統、未授權使用地球站終端等的相關規則進行了修訂,確定了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全球統一使用的頻率……這些大會成果將以國際條約形式陸續生效,對我國通信、民航、交通、廣電、氣象、航空、航天等各行業各領域的無線電技術和應用、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大會還確定了2023年、2027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審議的議題,我國推動的在6GHz中頻段新增IMT使用標識的議題列入了2023年的議題。
WRC-19的主要成果:
1、在24.25-27.5 GHz、37-43.5 GHz、45.5-47 GHz、47.2-48.2和66-71 GHz頻段為IMT劃分附加頻段,促進第五代移動網絡(5G)的發展。
2、衛星地球探測義務——通過可能在世界范圍內在22.55-23.15 GHz頻段為EESS做出主要業務劃分而對該業務予以保護,以便于其進行衛星跟蹤、遙測和遙控。
3、非對地靜止衛星——為衛星固定業務的非對地靜止衛星星座確立了規則程序,從而使下一代通信技術(能力)能夠在天空“馳騁"。由低地球軌道上成百上千個航天器組成的巨型衛星星座正在成為全球電信、遙感、空間和高層大氣研究、氣象學、天文學、技術演示和教育的普遍解決方案。國際電聯非對地靜止衛星的新規則辦法 有助于確保《國際頻率登記總表》適當反映此類non-GSO衛星系統在某些頻段和業務中的實際擺設情況。
4、修改相關規則,促進合理、高效和經濟地使用無線電頻率和相關軌道(包括對地靜止衛星軌道)。
5、高空平臺電臺(HAPS)——為高空平臺系統——懸浮于平流層的空中平臺無線電——確定的附加頻段將有助于這些系統覆蓋下的廣闊區域內的電信運行,從而在農村和偏遠地區實現價格可承受的寬帶接入。
6、WiFi網絡——修訂了規則條款以適應無線接入系統的室內外使用以及需求增長,包括終端用戶無線連接公共或專用核心網絡(如WiFi)的無線局域網,并限制其對現有衛星業務的干擾。
7、列車與軌旁間的鐵路無線電通信系統(RSTT)——通過批準有關鐵路無線電通信系統的決議,促進鐵路列車和軌旁間系統的部署,滿足高速鐵路環境特別是列車無線電應用的需要,改善鐵路交通控制、乘客安全和列車運行保障。
8、智能運輸系統(ITS)——批準ITU建議書(標準),將ICT納入不斷發展的智能交通系統(ITS),實現車輛聯網、改善交通管理、提高駕駛安全。
9、衛星廣播業務(BSS)——保護頻率指配,為發展中國家重新獲得頻譜軌道資源提供優先機制。
10、全球水上遇險和安全系統(GMDSS)——擴大GMDSS覆蓋范圍,增強其功能。
愿景2023:對WRC-23議程某些領域的審視
1、動中通地球站(ESIM)——確定ESIM與衛星固定業務中的對地靜止空間電臺通信的條件,為飛機、船舶和陸地車輛提供可靠的高帶寬互聯網服務
2、高空IMT基站(HIBS)——可能使用與HAPS上的路基IMT基站相同的頻帶,擴展服務欠佳社區和偏遠地區的移動寬帶連接。
3、航空移動應用——對航空HF無線電進行現代化改造,建設飛機系統的空對空,地對空和空對地通信的新型非安全航空移動應用程序,對衛星航空移動業務進行可能的新劃分,支持地對空和空對地方向上的航空VHF。
4、全球水上遇險和安全系統(GMDSS)——完善通信、增加頻譜和衛星資源,提高電子導航等GMDSS的功能。
毫米波頻譜之爭
毫米波對5G發展的重要性不可言喻。在5G網絡領域,可以利用毫米波無線電頻譜為5G網絡提供所需要的帶寬,以滿足高速的移動網絡需求。所以5G的毫米波頻譜之爭也會更加激烈。
GSMA首席監管官JohnGiusti曾撰文指出,“從2020年到2034年,在15年的時間里,對毫米波頻譜資源的利用有望推動全球GDP增長5650億美元。”
無論是5G毫米波頻段的確定,還是國際規則的修改,乃至保護措施的制定,其結果將對數萬億美元的信息通信技術產業產生深遠影響。所以,5G毫米波議題是世界各國以及國際組織關注的重中之重。
WRC-19大會一個核心議題是“把部分毫米波頻段指配給5G使用”,美國積極支持,但是,由于聲稱“毫米波5G可能會干擾某些使用毫米波頻段的太空服務”,歐洲為限制5G使用這些關鍵頻率所做的努力使5G的未來處于懸念之中---歐洲多國仍在通過設置保護性技術條件’來限制5G對毫米波頻譜的使用。
經過多輪激烈博弈,ITU最終為5G毫米波頻段“定音”,確定了更多的頻段,包括24.25-27.5GHz、37-43.5GHz、45.5-47GHz、47.2-48.2GHz 和66-71GHz。
同時,大會為了適當保護上述頻段的地球探測衛星業務采取了相應措施。大會形成的新決議指出,IMT的超低時延和高比特率應用需要比之前更大的連續頻段。為了促進5G全球漫游和規模經濟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采用統一的IMT頻段。
最后,在閉幕儀式上,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工業和信息化部無線電管理局局長謝遠生經授權代表中國主管部門簽署了國際電聯“無線電規則修訂最后法案”(World Radio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2019 (WRC-19) Provisional Final 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