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廈門市的智慧醫療的發展成果顯著。繼廈門市在全國首創“全預約、全自助、全天候”的門診就診流程新模式之后,前段時間,廈門市搭建起了覆蓋全市的門診統一預約平臺。
一碼解決掛號難問題
近日,每天都長跑的廈門市民劉建,出現了腳后跟疼痛的癥狀。他登錄了廈門衛健委的微信公眾號“廈門i健康”,發現廈門市的26家醫院都在“預約掛號”欄里,其中包括一家部隊醫院,此外還可以預約39家衛生院和社區服務中心。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等條件,劉建在廈門市中醫院找到了符合自己要求的醫生。
不用帶錢,不用帶醫保卡,只要帶上手機,就能在廈門所有的醫院、衛生院和衛生服務中心預約掛號看病。這樣的就醫場景,在廈門市已經習以為常了。
2006年,廈門市就開始進行醫療信息互聯互通方面的建設;2007年,廈門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醫療衛生信息服務平臺——廈門市民健康信息系統;2009年起,廈門市在全國首創“全預約、全自助、全天候”的門診就診流程新模式;2018年,廈門衛計委成為全國首個通過區域國家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五級乙等(地市級)評審的單位。
廈門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姚冠華介紹說,該市創新利用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通信技術,探索發展“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的新模式,通過電子健康卡來搭建統一身份認證,實現“多卡融合”;同時,搭建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廈門行之多年的醫改實踐和衛生信息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使得就醫流程優化和等待時間縮短,民眾就醫越來越方便,就醫負擔也在減輕。
家在思明區的林先生,最近在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住院。出院當天,他家屬臨時有事不在身邊,沒有人能幫他辦理出院手續。得知消息后,中山醫院收費處的工作人員,推著醫院的移動結算車到林先生床頭。很快,林先生用手機完成了結算、打印出院小結等所有出院手續,護士還把要帶回家的藥品也幫他打包到床頭了。
在廈門衛健委醫療大數據的支持下,廈門的所有醫院基本都能提供類似這樣的床邊結算服務。“掌上醫院”不僅讓患者不要大清早排隊候診,還讓患者可以不再樓上樓下跑。
一卡打通就醫“圍墻”
家住集美的陳阿姨患有呼吸道疾病,多方治療但效果不甚理想。經人介紹后,她決定到廈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求助柯明耀醫生。看診時,柯明耀在電腦上調出陳阿姨多年來在廈門其他醫院看病的所有檢查情況和用藥情況。不用再重復檢查,結合臨床問診,柯明耀為陳阿姨開出處方并告知其注意事項。在廈門,智慧醫療的推行,實現了所有醫院、衛生院、衛生服務中心之間的數據互聯互通。
在廈門,除了衛健委的微信公眾號外,不少醫院的APP或微信公眾號里,都有“電子健康檔案”的功能。實名注冊后,廈門市民在各家醫院看病、檢查和用藥的情況,自己通過手機就可以查詢。
一般情況下,跨區域醫保報銷都是讓異地就醫的患者及其家屬頭痛不已的環節,手續繁瑣、耗時耗力。如今,這樣的抱怨,在廈門已經成為過去式。
在廈門翔安打工的湖北農民工張大金,因病在廈門市第五醫院住院。出院時,他用家鄉的醫保卡,直接可以在第五醫院結算。“此前若用外省的醫保卡,患者住院前需要跟家鄉的醫保中心報備,出院時自己現金墊付,然后帶著醫院的資料回去報銷。改革后省了中間環節,外省患者住院前只要跟家鄉醫保中心報備,出院時就可以直接結算了。省內的患者甚至不用報備,就可以直接結算。”醫院醫保辦的曾華沁介紹說。
這樣便捷的跨區域結算服務,是各家醫院與廈門衛健委電子健康卡系統完成對接的結果。醫保患者就診結束后,除了在收費窗口結算,還可以使用手機在醫院的APP或者微信公眾號上進行結算。同時,醫院平臺已接入全省異地醫保和全國異地醫保,省內異地和全國異地醫保病人均可用其所在地的醫保卡在廈門就診治療。
智慧醫療提速健康紅利
不斷進步的科學,為智慧醫療提供了以前難以想象的各種可能性。
翔安區數字經濟產業園就是一個以健康醫療大數據為核心的產業園。它處在廈、漳、泉核心區,總用地面積1.09平方公里,是廈門輻射閩西南的重要節點。偌大的園區規劃清晰,道路寬敞,宛如廈門“硅谷”。產業園已相繼引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數據應用、精準醫療、物聯網、云計算、虛擬現實等40多家大型科技企業。其中天億集團的身影頗引人注目,旗下的美年大健康有超過600家體檢機構、覆蓋近3000萬人群,擁有龐大的健康醫療大數據。
國內首個醫療健康產業及創業集群“健康智谷”也被天億集團帶到了產業園。在“健康智谷”園區,記者看到3棟大樓矗立,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精準醫療產業應用及孵化中心、科創平臺集群等都在這里匯聚。安翰醫療、醫渡云、大象醫生等大批高技術含量的生命健康創新企業正在陸續入駐。
“我們還將在翔安區成立中關村美年健康產業研究院廈門分院,設立院士工作室,培育創新人才,引入遠程會診系統、基因篩查、可穿戴設備等智能服務,建設‘主動健康’和‘預防醫學’應用場景,希望能在公共衛生科研、慢病防控等領域給政府提供高質量的學術支撐。”“健康智谷”相關負責人表示。
“我們盡全力搭建健康醫療大數據的‘高速公路’,以吸引更多的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業等‘上路行駛’。相信只要把‘路’搭好了,未來就擁有無限可能。”翔安區副區長程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