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開端,隨著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擴散蔓延,打破了節日的祥和。各家各戶忙著囤口罩、護目鏡、酒精等消毒產品,但隨著疫情的發展,防護用品一時間供不應求。
疫情當前,在全國人民齊心抗擊疫情的時候,卻有不少不法商戶盯上了防護產品的“商機”,藥店的醫用口罩早已一掃而空,高價販賣假冒偽劣的口罩隨處可見,這讓不少消費者花了眼。
消費者究竟該如何選購能做到有效防護病毒的口罩?重復使用口罩是否可行?口罩又該如何消毒?
84消毒液能否殺死病毒?往身上噴酒精是否可以殺毒……
針對防護用品的選購、如何有效消毒等難題,消道長想給大家捋一捋。
口罩怎么選?
“醫用口罩”“醫用護理口罩”“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N95”“KN95”,甚至還有“FFP2”……口罩品種這么多,面對這一次的疫情,我們該買哪一款呢?
眾所周知,N95/KN95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能對病毒起到最好的防護作用。鐘南山院士表示,普通群眾一般不用N95口罩,普通醫用外科口罩連PM0.4都可以阻擋住。病毒一般是附著在飛沫上,可能還有部分附著在氣溶膠上(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但一般普通的醫用外科口罩就可以阻擋住大部分附著在飛沫上的病毒,很有用。
現在來說,在疫源地戴口罩是應該的,另外在密集的公眾聚集地,哪怕不是在疫源地,也應該戴。但不意味著在家里等任何地方都要戴,比如你出去打球,球場也沒多少人,就用不著戴口罩,可以省點,因為現在口罩很缺。口罩也不用每次都換,一般4小時一換,不是每戴一次就換掉一個。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如何分辨假冒偽劣口罩?
隨著全國防疫進入關鍵期,不少“問題口罩”流入市場。不少消費者反映,自己花高價買回來的假冒偽劣口罩有的薄如一張紙,有的甚至還帶有污漬,起不到防護作用。
《消費者報道》近日收到不少消費者關于購買到假冒偽劣口罩的投訴,消費者陳女士告訴消道長,其在電商平臺購買了售價為120元的一次性口罩(共40只),收到貨后發現每只口罩薄如紙,疑似為假的“飄安”牌口罩。
陳女士表示,收到貨的當天已聯系店家客服,截至發稿日,客服沒有任何回復。
圖片來源:網絡
消費者購買到假冒偽劣口罩已不是個例,不少媒體曾報道假口罩如蟬翼流入多地市場。這些假冒偽劣口罩存在明顯質量問題,只有薄薄的一層,質量較差,很難起到防控作用。在如此關鍵的疫情防控時期,佩戴假冒偽劣口罩將會給消費者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圖片來源:新京報
河南飄安集團有限公司的微信公眾號曾多次發出鄭重聲明,稱市場上假冒偽劣口罩并非其生產,要求消費者及時舉報。
那么,消費者該如何辨別假冒偽劣口罩呢?消費者在購買口罩時,需購買包裝完整,產品名稱、生產日期、使用說明書等信息清晰標注的產品,不要購買經營者提供不出進貨憑證的,包裝上全是外文,無中文標識的口罩。
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共有三層過濾,消費者在購買使用之前,可以確認一下在包裝上是否有YY0469-2011的字樣。符合YY0469-2011《醫用外科口罩》標準的,才是正規的醫用外科口罩。
圖片來源網絡
此外,想知道企業生產信息、批準文號等可以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進行查詢。點擊“醫療器械”“國產器械”,輸入要查詢的企業名稱,就可以查詢口罩詳細信息。
重點看適用范圍,一定是用于臨床醫務人員在有創操作過程中佩戴,能防止體液飛濺等直接穿透的。
而考慮到疫情期間,口罩供應緊張,處于上述口罩指引表“較低風險”“中等風險”的消費者,選購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即可,其執行標準為YY/T 0969-2013,大家選購前或者到貨后一定要確認清楚外包裝上是否印有該執行標準字樣。
口罩可以重復使用嗎?
各地陸續發布了公共場所實施佩戴口罩的控制措施,進入農貿市場、超市等公共場所以及乘坐交通工具必須佩戴口罩,口罩成了出門必備。眼看家里的口罩庫存即將告急,為了節約口罩,有不少網友紛紛出“妙招”,清洗口罩、噴灑酒精,甚至高溫蒸煮,這看似能為口罩進行殺菌消毒,晾干后再重復使用。但貼著“一次性”標簽的口罩真的能通過自行消毒后循環使用嗎?
教育部產業用紡織品工程中心副主任、東華大學非織造材料與工程系靳向煜教授表示,口罩生產過程中采取的消毒方式是環氧乙烷氣體消毒,普通家庭無法實現。況且口罩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吸收人體呼出的水蒸氣,逐漸造成過濾層的電荷流失、吸附能力下降,即使進行消毒、晾干也無法恢復,再使用起不到很好的防護效果。在當前的疫情條件下,不應提倡對一次性防病毒口罩的消毒再利用。
圖片來源網絡
但有不少消費者擔心,每次出門更換一個新的口罩會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靳向煜教授說,“盡管現在我們用的一次性口罩,原則上都是用了之后就要扔。但是,只要我們是在‘非醫院’等特殊的生活場景下,一次性口罩也可以使用兩到三次。建議大家用完口罩之后,帶上手套摘下口罩,置于通風環境下,自然晾干或曬干其中水分,并防止表層菌群積累,就可以再次供本人使用。”
所有消毒液都有用嗎?
昨天的文章消道長其實已經詳細解釋過,今天還是得再強調一遍!(更多詳細內容可點擊回顧:消毒產品采購指南:你搶購的滴露殺不死新冠病毒!)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怕酒精”等相關話題登上熱搜,不少消費者紛紛開始搶購醫用酒精、84消毒液等在家中自行消毒。但并不是所有的消毒產品都能有效殺毒滅菌,主要還是要看成分。
濃度為75%的醫用酒精最佳,其主要成份為乙醇和水,乙醇閃點12.78℃,火災危險性屬于甲類,75%乙醇消毒液閃點大約在22℃,火災危險性還是屬于甲類。因此在使用75%乙醇進行消毒過程中,室內禁止噴灑式消毒方式,應采取擦拭方法進行消毒且在消毒過程中避免撒漏,空氣中濃度不能超過3%以防止火災發生,保持室內通風。
消道長留意到,不少超市專門設立了一個“選購殺菌消毒產品”專區,專區里擺設了不少消毒液,但并不是所有消毒液都能有效殺菌消毒,選購時要注意其成分。其中,大眾所熟知的84消毒液(含氯的消毒劑)能有效的殺菌消毒。
含氯消毒劑指的是溶于水能產生次氯酸鈉的消毒劑。值得注意的是,“氯二甲酚”“對氯間二甲苯酚”雖然名字里都有氯,但其實屬于酚類消毒液。因此,在購買時一定要留意產品的成分。
此成分不屬含氯消毒劑,圖片來源網絡此成分不屬含氯消毒劑,圖片來源網絡
84消毒液、漂白粉、含氯消毒粉或含氯泡騰片等都屬于含氯消毒劑。直接稀釋后裝在塑料容器里就可以在進行殺菌消毒。
在此特別提醒消費者,84消毒液和潔廁靈不能同時使用。因為兩者相遇后,會迅速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氯氣,刺激眼睛黏膜和皮膚,嚴重時,甚至可以腐蝕肺泡,造成呼吸困難或肺水腫。同時也不推薦和酒精同時使用,消毒效果可能減弱甚至產生有毒氣體。
需要購買護目鏡或手套嗎?
病毒是否會通過眼結膜渠道傳播?普通老百姓有必要佩戴護目鏡嗎?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著名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院士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醫護人員由于直接接觸發熱病人,需要佩戴護目鏡進行防護;普通民眾如若不住院、不接觸發熱病人,暫不需要護目鏡,用口罩可以防護。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鐵:”普通老百姓沒必要購買佩戴護目鏡,因為不接觸到病人,眼結膜傳播要比較近距離接觸才會發生。”
戴手套可減少手部污染,手套也成了熱銷商品之一,但真的有必要購買嗎?
李蘭娟院士表示,不在醫院,只是日常外出,不用專門戴手套,關鍵是要勤洗手,養成洗手、在外面不用手摳鼻子、揉眼睛的好習慣。
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面對這場疫情,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護好自己,做好防護措施,勤洗手、戴口罩。最后,愿這場無聲的“戰疫”早日結束。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新京報,江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