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提到CPU擠牙膏,不少玩家就很不爽,還有人表示2600K再戰5年,這都差不多是9年前的CPU了,為什么單核提升這么難?
Reddit上有個帖子今天討論的很熱烈,網友MediocreLeader提出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為什么晶體管密度對單核性能沒啥影響?
他舉了AMD與Intel處理器的例子,AMD的銳龍3000都使用了臺積電7nm工藝了,晶體管密度達到了96.5MTr/mm2,也就是一平方毫米將近1億個晶體管了,而Intel的14nm工藝晶體管密度是37.5MTr/mm2,大約只有前者的1/3。
在三倍密度的優勢下,為什么7nm銳龍的單核性能跟14nm酷睿差不多呢?
這個問題引發了Reddit網友的熱烈討論,各位網友引經據典展開了自己的分析、討論,不過并沒有誰拿出了一個讓所有人信服的解釋。
本質上來說,晶體管密度跟單核性能是沒有必然聯系的,摩爾定律多年來指導的主要還是晶體管密度、核心面積這些,但是從16/14nm節點開始,不僅摩爾定律放緩甚至說失效,廠商對新工藝的命名也更多地是出于商業營銷了,這點上三星臺積電都承認過。
ARM CTO前幾年就做過表態了,半導體工藝從16nm之后基本上就沒什么性能提升了。
至于大家看到的廠商宣傳新工藝提升了XX性能,那是對比的同功耗狀態下的,有嚴格的限定情況。
別的不說,ARM、臺積電等公司2013年就宣傳20nm工藝可以制造出3GHz的高性能處理器,實際上到現在的7nm工藝為止,高通、華為、蘋果、三星尚無一家能夠做到3GHz ARM處理器的,最高頻率都停留在2.8GHz上下幾年了,更別說穩定頻率了。
低功耗的ARM提升單核性能都是如此艱難,更別說高性能的X86處理器了。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