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芯片領域,兩大“當紅炸子雞”應屬5G芯片和AI芯片。相對于5G芯片,AI芯片“成名”的時間要更早一些,畢竟5G正式開啟商用是在2019年,而人工智能的崛起要更早。說起來,AI芯片的發展離不開人工智能技術的日趨成熟,而人工智能的持續進步也離不開AI芯片的強勢助力。
從1956年誕生至今,人工智能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蟄伏。進入21世紀后,在計算機性能不斷取得重大升級,互聯網技術得到廣泛普及,以及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數據規模持續增長,再加上深度學習技術的突破,人工智能才實現了如今的高速發展。在人工智能產業快速落地的積極趨勢下,AI芯片也有望獲得更多元的發展機遇。
國內AI芯片發展如火如荼
AI芯片趨勢漸顯,不只芯片廠商紛紛加快布局,一些人工智能創企、科技互聯網公司等也開始入局,試圖分一杯羹。在國內,發力AI芯片的企業包括了華為海思、中科寒武紀、比特大陸、地平線、百度等。上述企業中,基本都推出了自己的AI芯片產品。例如,寒武紀推出的“思元270”,百度發布的“鴻鵠”,華為發布的“麒麟810”等。
隨著人工智能市場加速擴張,AI芯片企業的發展也迎來了“黃金期”。據北京證監局消息,國產AI芯片獨角獸寒武紀,已經與中信證券簽署了IPO輔導協議,準備在科創板上市。作為一家成立僅約4年的初創公司,寒武紀的發展一直非常迅猛,并獲得了阿里、聯想、科大訊飛等知名企業的投資支持。
除了寒武紀,華為海思也加緊了在AI芯片領域的動作。據悉,日前海思啟動了新一輪招聘活動,將招募AI芯片崗位人才,包括AI解決方案硬件高級工程師、AI芯片開源技術研發工程師、AI算法加速工程師、AI芯片驗證高級工程師等。
國內AI芯片行業發展得如火如荼,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國在人工智能產業和市場的日漸成熟。在制造業轉型升級與工業自動化需求下,人工智能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現在,人工智能在交通、金融、政務、教育、農業等其他重要場景中的應用也越發廣泛,中國人工智能市場已經初步成型。
相關咨詢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實現了持續性增長。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有望突破700億元;到2030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或將達到10000億元的關口。可見,中國將逐步成長為全球主要的人工智能市場,這也為國內AI芯片企業、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關鍵驅動力。
AI芯片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當前,AI芯片與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都頗為迅速,但是從整體來看,人工智能仍處于初期成長階段,依然具備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對于AI芯片行業而言,也是同樣的。因此,全球主要經濟體對于AI芯片的發展都十分關注,國際巨頭也紛紛進行布局。
在國外,比較知名且具備強大研發、資本實力的AI芯片“玩家”包括谷歌、英偉達、英特爾、聯發科等公司。其中,英偉達憑借在GPU領域的技術優勢,在AI芯片行業已經取得了先行優勢。而英特爾則意圖后發制人,不斷通過戰略性收購來提升自己的實力,例如以約20億美元收購了以色列AI芯片廠商HabanaLabs。
可以看出,對于AI芯片這個關鍵領域,不論是各國政府、還是各大企業都不愿意錯過。作為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升級和普及商用的基石,AI芯片未來走向規模化部署是必然的。并且,在5G網絡加速應用, VR、AR迎來復蘇,物聯網、云計算趨于成熟等因素影響下,AI芯片將有望取得更加顯著的市場表現。
業內專家也認為,在各國人工智能法規加速出臺、倫理與標準體系不斷完善的情況下,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是可以預期的。因此,對于AI芯片行業來說,這就是一個最直接的積極信號。未來幾年,AI芯片市場將走上一段平穩向上的增長路徑,預計到2022年,市場規模或將達到約3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