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藍科技
對消費電子制造業,尤其是家電和手機制造業來說,和疫情來得一樣突然的還有歐盟新政。
藍科技獲悉,歐盟正計劃開展新循環經濟行動,而歐盟委員會計劃“在電子和ICT方面采取具體行動”。
簡單地說,這項計劃透露出幾個明確的信號:一是歐盟希望消費電子產品要確保壽命更長,不能使用壽命短而且對環境污染產生影響;
二是消費電子產品產生的廢物和收集處理未來要建立完善的規則;
三是這項計劃的根本目的,是執行歐洲綠色協議的目標,即歐洲的可持續增長議程。
這項計劃中最受益的當屬消費者。因為這項計劃指出:消費者將受益于真正的維修權、消費者將可以獲取有關產品可修復性和耐用性等問題的可靠信息。
這兩點其實是整個計劃的核心,一方面是更好地保護消費者,讓他們對產品有更加詳盡的知情權、維修權和耐用性等和產品有關的一切;另一方面,將迫使企業對售后維修體系更加完善,對產品的生命周期及可修復程度必須明確。
不要小看這一變化,對企業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將迫使企業會在歐洲增加更多的投入。這些投入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硬件的投入。即服務體系,比如維修、知情權等,雖然絕大多數產品在歐洲一直以來都在遵守歐盟規則,有相對完善的用戶產品知情權和維修等服務,但歐盟這一規則出臺后,意味著產品將會更加透明化,甚至每一個產品零部件都應該(或需要)做出詳盡的說明。“知情權”這三個字可以說完全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
二是軟件的投入。即通過APP或在線解答等情況,隨時能夠與消費者交互互動,并幫助消費者解決問題。這兩方面,都需要企業在原有的基礎之上投入財力、物力和精力。
在現實中,有些制造商不允許第三方對其進行維修,或者產品出現問題時已經過了質保期,而制造商則不予維修,或者維修價格過高。歐盟新的計劃中,將會強調消費者的利益,而制造商則需要肩負相當的責任。
一旦歐盟實施新的政策,將會加大對消費者的保護力度,并明確消費者知情權。這意味著,未來有些產品即使過了質保期,一旦消費者此前沒有獲得應有的知情權,那么很有可能是制造商的責任,并此負擔產品的維修等問題。
這些新法規直接對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的制造商產生重大的影響。
與此同時,該委員會還將為電池引入新的監管框架,以增強可持續性,提高其在滿足人體環境目標方面的潛在用途。
目前在歐盟市場,以華為、小米、OV等為代表的中國手機品牌增速迅猛;以海爾、海信、TCL、美的、格蘭仕為代表的家電制造業穩步攀升,這些企業肯定是上述歐盟新規下重點監管的企業之一。當然,歐盟新規不只是針對中國企業,而是面向全球企業。
中國企業該如何應對歐盟新規,這是他們在疫情時期,必須要著手應對的一個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