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傳感器的小型化和易于集成,可穿戴設備的數量/種類都顯著增加,一些產品已經達到醫療用例的性能水平。可穿戴設備正往醫療保健領域迅速擴張,預計2024年將達到32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醫療可穿戴設備如何讓患者更加健康呢?一起來看。
醫療可穿戴設備目的是監控患者的生命體征,以防止人體健康出現問題,幫助疾病治療和身體康復。自2014年以來,大型診斷公司和消費類公司之間的投資和收購行為持續不斷,例如蘋果(Apple)收購個人健康記錄初創公司Glimpse;美敦力(Medtronic)收購營養科技公司Nutrino Health,進一步證實了醫療可穿戴設備市場的積極動態。
制藥公司也開始“青睞”醫療可穿戴設備,計劃通過戰略合作方式來改善研發工作。例如,輝瑞(Pfizer)、UCB Pharma、Apple、強生(Johnson & Johnson)和IBM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創新型遠程監測解決方案,以轉變臨床醫生治療帕金森病的方式。同樣地,智能手表和手環為消費者提供健康信息,并可以與健康保險機構和醫生分享,進而獲得合理的用藥指導。醫療可穿戴設備和傳感器生態系統正在快速成長!
盡管醫療可穿戴設備制造商目前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需多次進行產品認證(如CE認證和FDA認證等)。但隨著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流行率增加(全球約有4.25億糖尿病患者),患者健康監控的需求與日俱增,醫療可穿戴設備的巨大優勢遠遠超過了醫療行業的“繁文縟節”。越來越多的可穿戴設備正在或達到醫療級別,例如Ava手環、Apple Watch、Cefaly發帶、Ectosens貼片、歐姆龍智能手表和Verily智能手表。
作為消費級醫療可穿戴設備,這些產品功能從運動追蹤到睡眠監測,甚至是葡萄糖監測,都具有相當大的前景。但它們必須滿足測量準確、佩戴舒適且易于使用。去年,Apple Watch Series 4的“心電圖”和“心臟監測”通過了FDA認證。這也許意味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對批準這些新興可穿戴技術表現出了更加開放的態度。
在Apple Watch Series 4的帶領下,人們越來越關注智能手表中的心電圖(ECG)功能,它能使醫院醫生獲得有關患者心臟狀態的準確信息。在傳感器層面,醫療可穿戴設備的復雜性日益增加,迫使電子廠商轉變為醫療級傳感器專家,如艾邁斯半導體(ams)、美信(Maxim)、Valencell等。
醫療可穿戴設備是兩大領域的融合:醫療級設備和消費級可穿戴設備。醫療可穿戴設備的參與者主要有兩大類:(1)醫療級設備制造商愿意接受消費類保健服務;(2)消費級可穿戴設備廠商愿意進入高價值醫療市場。目前,醫療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正在加速,競爭也正在加劇,這促使廠商們務必確保采集的數據具有醫療級的高質量和準確性。
傳感器和電子產品制造商通過可集成優化的模塊加速產品上市速度。例如,用于心率檢測的光電容積描記圖(PPG)裝置集成了LED和光電二極管等元件。PPG信號是光經皮膚反射后的強度變化,反映血管容積的波動過程,包含人體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生理信息,如人體心率和血氧。該技術利用LED向皮膚發出特定波長光線,當照射部位的血流量隨心臟跳動而改變時,光電二極管便接收到隨心臟周期性地收縮和舒張的動脈搏動光脈沖信號,從而采集到心臟搏動信號。傳感器設計人員正在開發將LED和光電二極管封裝在一起的傳感器監測模塊,既滿足小型化和低功耗要求,又確保測量精度。
高度集成和低功耗并不是醫療可穿戴設備的唯一挑戰,除此之外,醫療可穿戴設備如何創新,以滿足患者舒適性、無痛監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