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晚,臺灣媒體《經濟日報》報道稱,因美國商務部將華為的臨時許可再延長90天,但又同時又限制了華為使用美國技術和軟件在國外設計和生產半導體的能力,華為緊急向臺積電追加7億美元大單,涵蓋5nm和7nm制程芯片的代工,使得臺積電相關產能瞬間爆滿。
臺積電產能爆滿,華為占比飆升
《經濟日報》在報道中提到,此次華為所下大單,對臺積電5nm制程產能的影響最大,而這部分訂單將主要用于生產華為麒麟下一代高端芯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臺積電5nm制程產能僅有兩名客戶,分別是蘋果和華為,前者主要是生產A14和A14X芯片,后者則是麒麟高端芯片及相關網絡處理器。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去年全年華為訂單給臺積電帶去了超361億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80%,占臺積電總營收的14%,是后者的第二大客戶,僅次于蘋果。
而如果以7nm為例,按照臺積電最新公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信息,該季度實現營收737億元,其中7nm制程占比35%,也就是單個工藝營收約258億元估算,華為這一7億美元訂單等于一舉拿下了臺積電先進制程工藝近四分之一的產能。
臺積電方面也表示,因產能爆滿它們將持續擴大產能,以應對緊急訂單。
不難看出,華為在臺積電產能中占比飆升,除了自身業務發展需求增加外,更主要是為了應對來自美國的制裁,大幅增加庫存。相關人士稱,華為已將芯片庫存提升至100天以上。
美對華為限制再升級,后者“反制”速度在加快
5月15日,BIS(美國工業與安全局)突然宣布將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和軟件在國外設計和生產半導體的能力,甚至還修改了國外產品相關規則,導致全球半導體廠均在限制范圍內。
也就是說,華為所有芯片都將受到美國管制。更需要強調的是,這一時間節點正是美國商務部限制華為,并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后的整一周年。
與此同時,上周路透社還稱,特朗普已經做了最新決定,內容是“2019年5月簽署的禁止美國公司與被認為有國家安全風險的公司合作或購買電信設備行政令,將延長至2021年5月”,且該篇報道的標題直接點出了“華為與中興”。
總結來說,就是美國對華為的限制再次升級。
當然,從去年被列入“實體清單”后,華為的“反制”速度也越來越快,除了推出鴻蒙系統、加快建設HMS服務生態等舉措外,該公司在芯片層面各項部署更是格外迅速。
先是海思總裁何庭宣布以往打造的所有“備胎”產品“一夜轉正”,再是5G基站核心芯片天罡、5G多模終端芯片巴龍5000、鯤鵬920、麒麟990等的推出和擴大應用規模。
在芯片代工合作方面,考慮到美國相關限制升級后會對臺積電造成影響,華為今年也將一部分14nm制程芯片的代工交給了中芯國際。
而因美國商務部此次限制升級的同時,規定允許已經在生產的芯片運往華為,只要發貨在規定時間起120天內完成即可,此次華為緊急下單7億美元搶占臺積電產能,也是應對這項規定的措施之一。
就在上周,臺積電宣布正式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造一座先進芯片工廠,造價約為120億美元,這也是該公司在美國的第二個生產基地。
針對這一消息,當時業內就擔憂此舉或將對臺積電和華為的合作產生影響,不過臺積電曾明確表示,公司在美國建廠是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是美國政府的要求。
有關臺積電和華為的合作消息,我們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