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強調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將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2020年4月20日的國家發改委新聞發布會上,官方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
新基建的本質驅動數字化轉型升級,人工智能技術在新基建的主要應用場景在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兩個維度開展。對于數字化程度較高的消費互聯網來說,消費互聯網的數字化轉型主要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主的智能化轉型;對于產業互聯網而言,既涉及各傳統行業的數字化,也同時面臨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智能化,人工智能技術起到重要牽引作用。主要有兩個重度應用場景:
一、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在消費互聯網領域持續發力。
智慧城市概念早在2008年11月,由IBM在紐約召開的外國關系理事會上提出的“智慧的地球” 這一理念,引發了世界各國對于智慧城市建設的關注。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認為城市由關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類型的網絡、基礎設施和環境六個核心系統組成:組織(人)、業務/政務、交通、通訊、水和能源,而城市本身被視為由這些系統所組成的宏觀系統。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智慧城市建設的內涵和外延也發生了轉變。
在新的歷史時期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心開始向信息安全角度傾斜,以滿足本質性、全局性的需求;在5G、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企業數字化轉型,便捷服務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并不斷主動迭代升級,始終保持系統先進性和安全性,提升智慧城市效能。為此,中國電子在2019年福建數字化峰會上提出“現代數字城市”理念,指出為適應新時代城市現代化發展要求,提出“安全為先、需求牽引、迭代發展”的新理念,將智慧城市理念進行全新詮釋和迭代。
人工智能技術的自然語言處理與機器視覺的發展,在消費互聯網、車聯網、智能公交、城市軌道交通等領域已經得到普遍應用。通過城市現實場景數據化,借助AI技術干預優化,緩解交通擁堵、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隨著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如在教育、醫療、養老、社會服務等領域廣泛應用,將提高公共服務精準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但也由此引發人們對人工智能倫理的研究,對強人工智能發展的擔憂,最現實的場景如AI引發的城市失業問題。
二、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在產業互聯網的重度發展方向。
工業互聯網是工業經濟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關鍵支撐,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對我國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與消費互聯網較為成熟的智能化應用相比較,工業互聯網領域正處于數字化轉型的攻堅階段。工業企業普遍實現了業務數據化,但在物聯網技術成熟前,缺乏更廣泛深入的設備數據,生產線何時何處會發生故障,每一設備的運行健康狀態無法實時掌控,為穩定運行埋下隱患。目前,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集中在供應鏈采購、銷售、客戶服務端,未來會涵蓋設計仿真、數字化排產、生產工藝優化、個性化生產、質量監控、預防性維護、企業管理等多個環節。而實際上,工業企業的主要指標均可從企業的良品率、故障率、成本控制等大數據中進行挖掘分析,為通過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實現經濟生產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可能。在5G通信技術提供即時高通量的工業數據傳輸,物聯網及邊緣計算提供海量數據的分析處理,大數據挖掘分析實現生產流程優化、生產效率提升等條件下,相信AI與工業互聯網的火花即將碰撞出來,產生規模效益。
夏威夷大學IT部門主席兼教授董貝博士(Dr.Tung Bui)說:“由于制度、政治和社會原因,人工智能發展需要時間。我認為人工智能的最大趨勢將是加速數字化轉型,使現有的業務系統更加智能化。”
新冠疫情為新基建按下了加速鍵,人工智能技術的滲透效率明顯提升。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需要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的深度研究,特別是加快在智慧城市和工業互聯網兩大場景的深度應用,扶持壯大人工智能潛在市場,為順利實現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