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5月開始,美方對國內電子產業的制裁手段越來越多,而在年初突如其來的公眾衛生事件之下,隨著國際形勢緊張,對電子信息產業的情緒也日漸水漲船高。
那么現在電子信息產業該怎么辦?“美國打擊我們什么,我們就要加快發展什么”,“自主設計是安全的基石,產業生態是發展的引擎”,“聚焦多方資源,創新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在今年的“中國(西部)電子信息博覽會”(CEF 2020)上,各位專家給出了這些建議。
2020年8月25日-27日,西部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盛會“中國(西部)電子信息博覽會”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圓滿舉行,本次展會以“新西部、新重構、新機遇”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400家優質展商和20,000名專業觀眾,他們齊聚蓉城共話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新趨勢。當然在本次展會中,也詳細分析了電子信息行業的現狀和發展的方向。
穩增長和供應鏈安全是發展主線
“對于現在的行業,我有兩個判斷:第一,受到衛生環境影響,全球經濟進入了深度的衰退期;第二,‘穩增長’和‘供應鏈安全’是現在發展的主線”,溫曉君如是說。
為了論證這個結論,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電子信息研究所所長溫曉君在會上展示了“一組數據”和“一系列事件”,通過各項數值的增長,他認為,這是在經歷了一季度的“深蹲”之后,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增速轉負為正,這體現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強勁韌性,也體現這幾年高質量發展向智能制造的流程的轉換,重心逐漸靠向集成電路產業鏈上游。
從具體的分類上來看,服務器、筆記本電腦在上半年的增速都非常迅猛,這與云計算中心、大數據中心、新基建部署以及居家辦公遠程教育有關。
再回望一系列事件,自從去年底開始,高科技領域的博弈,技術管制越來越激化,收口越來越緊。近日以來,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也開始逐步受到影響。
從產業的總體規模上來看,和“十二五”末期相比,他認為整個電子信息產業增速仍然是不斷探底的區間,穩增長的壓力不斷增大。溫曉君解釋,無論是平均增速、出口、行業利潤、主營業務收入、固定資產投資都是這樣的趨勢。
從重點產品上來看,增長逐漸遇到了天花板,難以從根本上提振整個產業的未來動能,增長的重心逐漸的向上游轉移。這是因為手機、計算機和彩電三大件的全球產能轉移和布局的原因,所以才進入了下降的區間。但是可以看到集成電路上游的元器件呈現了增長的態勢。
因此,融合性應用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從5G和AI的要素來說,未來多技術、多場景成為電子應用創新的主流。諸如5G+超高清+VR+AI,汽車+5G+AI,智慧+健康+養老的融合,未來也會擁有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融合的場景浮現。
從企業的實力來看,這幾年的電子信息相關企業的綜合實力逐漸增強,無論從百強企業還是研發主營業務投入、專利數量、細分領域的計算機、品牌市場影響力穩居前列,他認為,骨干企業未來也必須學會并且適應之前的追隨和跟隨到追趕、超越,進入到無人區的創新,同時要還是企業的合規建設,最終將我們經過這么多年趕超和形成的技術上的追趕的優勢,通過生態的構建,轉化為未來發展的市場。
集成電路人才缺口嚴重
集成電路方面,電子科技大學示范性微電子學院副院長于奇認為,產業整體和集成電路產業呈波動性增長,進口額仍然巨大,核心芯片對國外進口的依賴程度依然顯著,“缺芯化”現狀對社會經濟和國家安全的威脅日益凸顯。
集成電路產業結構方面,集成電路產業結構三種業態,一個是設計業,一個是制造業,一個是封測業,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國的集成電路的產業鏈的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另外,產業結構日趨合理,設計業、制造業、封測業三種業態的4:3:3銷售占比基本形成,與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基本接近,結構日趨合理。
人才方面,于奇表示,集成電路產業從業人員持續增多,人均產值呈現增長勢頭。但制造環節人才需求快速擴大,人才需求結構將逐步從過去的設計業和封測業“兩頭重”、制造業“中間輕”向設計業和封測業“前中端重”、封測業“后端輕”變化。預計2021年前后,全行業人才需求規模約為72.2萬人,三種業態的人員規模分別為26.8萬人、24.6萬人和20.8萬人。
但人才方面,正在面臨人才總量不足的問題,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現有從業人員約46萬人,預計到2021年所需人才缺口為26萬人。
他認為,集成電路產業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行、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國家政策方面,也一直持續在教育發面發力,旨在完善“產學研”的一套鏈路。
電子信息產業的重大機遇
“美國打擊我們什么,我們就要加快發展什么”溫曉君一語敲響了在場每一個人的“中國芯”。“近年來,美國的產業部署包括量子信息科學、5G、人工智能,實體清單哪些中國企業上榜,就要加強這方面的投入。”
從電子信息產業角度來看,他認為現在有著幾個重大的機遇:
1、快速密集的技術創新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信息技術是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領域。
2、急速擴大的市場空間提供更強發展動力。信息消費升級步伐顯著加快,不斷孕育生成新市場。數據顯示,2020年信息消費規模講達到6萬億元,年增增長11%以上,信息技術相關領域產出將達到15萬億元。
3、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持續深化,推動行業應用市場持續擴大。信息技術具有天然的滲透性和巨大的輻射帶動作用,是跨領域創新的最大動力。
4、對外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電子信息領域的國際市場空間潛力巨大。充分利用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有利于國際市場的大規模拓展。
但在機遇背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面臨的主要挑戰主要集中:產業發展外部環境日益復雜嚴峻,面對新發展機遇的技術準備不足,產業新舊動能接續轉換能力不強,產業的長期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
根據他的闡釋,從新興市場看,未來將圍繞新興的產業熱點,5G、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等領域培育新的產品和新的服務模式;底層的理論技術架構和新材料的應用,也會帶來整個產業,包括計算、存儲、連接、安全等等顛覆的變化。
另一方面,信息產業是未來全球產業經濟戰略博弈的重心,疫情之后,全球各個大國之間產業分工體系的再調整都是圍繞著電子信息產業進行的。結合疫情,信息技術未來會成為后疫情時代經濟社會動力重啟的最重要的引擎,無論是從產業轉型升級的賦能還是民生服務的多樣化,或者疫情期間整個社會治理的智能化、現代化、高效化的態勢看,信息技術未來都會成為“十四五”產業經濟重啟或者是可以在全球找到一個發展增速的優勢,很重要的動力引擎。
溫曉君認為,宏觀經濟整個增長動力發生重大變化,未來產業結構驅動要素進行了升級,傳統電子信息產業依靠土地投入、用工成本、勞動力密集型,這樣發展增長的方式未來會發生變化,核心要素逐漸向數據、知識、知識的載體、智力人才進行轉變,未來要抓住新型生產要素給產業帶來的提升的作用。
電子行業也需要跟隨政策,做產業發展的先鋒隊、做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做產業發展的領航者;抓核心技術創新、抓業務體系整合、抓產業生態構建、抓發展模式升級、抓人才隊伍建設。
而在人才方向上,于奇認為在實施途徑和舉措上,需要聚焦多方資源,創新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做到產教融合。根據于奇的介紹,示范性微電子學院整個大學中,人手能夠完成一次流片,而學生的第一次流片也將成為學生自此電子長路上最具紀念性的物品。
國產自研正在盛開
信息技術為我們帶了發展和便利,但另一方面,安全問題也被拿上來被廣泛討論。中國長城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谷虹認為,自主設計才是安全的基石,產業生態是發展的引擎。
通過她的介紹,長城所構建的是CPU芯片(飛騰)+系統(銀河麒麟)+軟件(WPS、搜狗等)+安全(長城)的整機(長城)自主設計系統。旗下的飛騰CPU是一款基于ARM的處理器,目前已經到第三代。對于ARM處理器,業界也普遍認同其在功耗和性能上的優勢,這也包括了蘋果、華為等。而通過她的介紹,公司還在專門研發BIOS、嵌入式芯片、桌面芯片、服務器芯片、高性能計算機芯片。
事實上,上世紀八十年代,長城便已有自研計算機,不過芯片自主上并不是很多。現在,長城就是打造芯片+整機的芯、端、云的核心安全底座。長城有幾個核心的族譜,第一是CPU,第二是終端(信息終端、行業終端、金融終端、醫療終端),第三是云服務器、數據中心。
5G、IoT的爆發,勢必帶來海量數據,為云計算和邊緣計算帶來一定的挑戰。事實上,算力其實是和電子信息產業相輔相成,息息相關的。曙光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李才壽則介紹了超算在算力時代的重要性。
他認為,先進計算基礎設施與硬件、軟件、人才、數據、流程息息相關,這也就需要提到之前反復強調的應用融合。
曙光方面,為了國家的算力均衡發展了一種新的形態,即硅立方的形態。這種立體擴展方式,可以快速部署先進計算中心,從北京、鄭州、合肥到成都。未來的建設理念和模式,超算不僅僅是機器,還是建筑,同時是一種文化,可能會成為城市的科技名片。
繼續從算力上來講,業界普遍認為算力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新的生產力。人均的算力將會和人均GDP一樣,將會成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但從數值上來看中國在人均算力處在發展中國家的水平。
華為方面,將圍繞鯤鵬和昇騰構筑多樣性算力生態。華為鯤鵬計算領域總裁張熙偉表示,過去的兩到三年,華為比較完整的打造了華為基于芯片+主板包括服務器PC的整機以及基礎軟件,包括通過行業生態的完整的一套計算生態和體系,華為希望能夠為世界提供最強算力,讓智能無所不及。
通過一場場的精彩的發言,為“2020中國(西部)電子信息博覽會”又增添了一份深度。行業缺口仍然存在,但無論是芯片自研還是產學研的產業鏈路進化上,“中國芯”正在逐漸給人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