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一所新大學揭牌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那就是“南京集成電路大學”的成立。在近兩年我國芯片領域“卡脖子”問題凸顯,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備受矚目,集成電路人才培養舉國關注的背景下,作為我國迄今唯一一所名字中冠以“集成電路”幾個字的大學,南京集成電路大學的成立引起業內外的廣泛關注和期許,被直白的地譽為我國第一所“芯片大學”。
那么,作為我國唯一一所以“集成電路”命名的大學,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是否會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集成電路學科的領頭羊?對于希望報考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的高考考生來說,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是否是報志愿的首選?至少從目前來說,答案并非肯定。
輿論熱切關注之下,不乏對南京集成電路大學的一些曲解。實際上,南京集成電路大學與大家尋常認知中的大學并非完全相同。從公開的信息來看,南京集成電路大學不是一所傳統意義上的大學,而是一個面向集成電路領域的產教融合的人才培訓基地。
與傳統意義的大學相比,南京集成電路大學從承辦主體、辦學定位、學員來源、教學方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我國目前的大學,從辦學機構來分,主要有部屬高校、省屬高校等。而網上信息介紹:南京集成電路大學由東南大學牽頭,聯合江北新區政府成立辦學,并非由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門主辦。
對于辦學定位,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校長、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主任時龍興表示,南京江北新區聚焦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從理論學習向創新實踐過渡的關鍵環節, 采用“政產學研用”產教融合、多方協作的方式,全面升級集成電路人才培養,集成電路產業人才需求在當前面對“緊迫性、高要求、持續性”的嚴峻形勢之下,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應運而生。“南京集成電路大學不是一所傳統意義上的大學,更像是一個銜接高校和企業、推進產教融合的開放平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是企業選才的重要來源。”
南京集成電路大學的學生來源也與普通大學不同,其招生對象主要是高校已具備基本專業知識的學生、跨學科的有志于從事集成電路相關工作的學生以及企業招聘的尚在培養期的初級職員。
南京集成電路大學的培養模式也與普通高校不同,是以“5+1+2”培養模式。具體來說,“5+1+2”培養模式是5類學院、1個大學科技園和2個辦公室。這幾個學院分別是集成電路設計自動化學院、微電子學院示范基地、集成電路現代產業學院、集成電路國際學院和集成電路未來技術學院。通過這5個學院培養高端芯片人才,然后進入集成電路大學科技園,繼續從事相關產業學習和研究。同時,學校科技園也會通過相關力量對科技產業公司和小微集成電路企業進行孵化和幫扶。學校的兩個辦公室分別是師資與學員服務辦公室和就業與創業指導辦公室。
可見,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成立的定位并不在于對于集成電路基礎和專業知識的教學,而主要在于產業與教育的銜接。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才,南京集成電路大學的成立,對于緩解目前我國芯片企業人才短缺的現狀,具有積極有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