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有關“大眾因芯片短缺停產”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有報道稱,上汽大眾從12月4日開始停產,一汽大眾也從進入停產狀態,都是因為芯片供應不足而引發的。隨后,大眾汽車集團(中國)(下稱“大眾中國”)回應稱,雖然芯片供應受到影響,但情況并沒有很嚴重,目前正在尋求解決辦法。
我國的汽車芯片對進口的依賴性很高,此次芯片的短缺給整個汽車行業都造成了打擊,使得物以稀為貴的芯片全產業鏈多個環節都開始漲價,反映在A股市場就是隨著消息的到來,芯片板塊中的多只個股先后結束回調,開啟上漲。
例如:目前市值最大的韋爾股份、為研發汽車電子芯片與方正電機簽署合作的四維圖新、早在2014年就進入汽車芯片市場的老牌企業全志科技、研發新能源電池監測芯片的大唐電信等都顯示明顯的資金介入。
【大眾的停產風波】
其實這一場“缺芯”的源頭來自于德國車企大眾集團、零部件巨頭大陸集團以及博世集團相繼發出的預警:由于全球范圍的汽車芯片的短缺,可能會影響汽車生產,這種影響將會持續到明年。
本次短缺的汽車芯片將導致ESP(電子穩定程序系統)和ECU(電子控制單元)即車載電腦兩大模塊無法生產。而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基本都有配備ESP和ECU產品,因此受到的影響較大。
“整個汽車行業都受到了影響,至少吉利和東風本田、廣汽本田,這些都是我們收到了停產影響通知的。”一位跨國汽車零部件公司中國區人員對外表示。
盡管多家車企稱目前汽車的交付與銷售沒有受到影響,但“缺芯”是整個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從12月開始,汽車芯片短缺的問題將變得更加突出,對所有的車企會陸續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勢必給整個汽車行業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而早在汽車銷售業績出現下滑之前,資本市場就做出了反映。12月7日周一,A股和港股汽車股大面積下跌,廣汽集團一度跌超5%,東風汽車跌近4.5%,長城汽車跌2%。
【“缺芯”的現狀與原因】
當然,面對危機不是所有車企都顯得手足無措,比亞迪方面對“缺芯”就回應稱,公司在新能源電池、芯片等方面有一整套產業鏈,不僅可以充分自給,還有余量外供。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面對“缺芯”困境時表示,芯片作為車輛比較普及的常規配件,對后續供應帶來影響不會太大。然而,今年以來還有多家汽車廠商均推出智能汽車新品,相較于傳統汽車,智能汽車對高性能芯片的需求大幅提升,這將進一步加劇芯片供需缺口。所以像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等造車新勢力的頭部企業的態度也不容忽視。
對此,蔚來汽車表示,公司已提前準備暫沒有影響;小鵬方面也稱,已進行過內部核實,確認對小鵬汽車正常生產經營沒有影響;理想汽車也明確表示,生產經營一切正常。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來看,造車新勢力單月交付量的基數尚小,對包括芯片在內的零部件的資源占用量相應較少,因此受影響程度較小。
對于這場“缺芯”危機的爆發,華西證券發布的最新報告分析認為,當前芯片產能不足引發的整車廠生產承壓,其原因主要分三個層次:
首先,年初車企對全年市場景氣度回升的估計不足是導致上游芯片產能不足的直接原因。特別是上游主控芯片的缺貨導致ECM控制器零部件供應不足。
其次,在供應端,8英寸晶圓緊俏導致芯片產能受限。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發展使整車對主控芯片及功率半導體的需求快速增長,隨著5G的應用普及,也產生了大量對相關芯片的需求,擠占了車規芯片的產能空間。
最后,全球功率半導體供應鏈幾乎全部掌握在英飛凌、安森美、意法等國外廠商手中。國內企業產業鏈中缺失話語權。因此,國內企業還需要逐漸進入并掌握芯片晶圓供應鏈關鍵環節,以增加全球芯片產能分配的話語權。
【“中國芯”加速研發,概念股就此崛起】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汽車芯片市場規模約為475億美元,但我國自主品牌車企芯片產業規模不到150億元,約占全球的4.5%,而我國汽車產業規模占全球市場達30%以上。此次的“缺芯”事件無疑給國人提了個醒,汽車智能化后芯片的好壞決定了未來國家的汽車產業鏈。
好在今年9月國內成立“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首批120余家成員包括整車企業、芯片企業、汽車電子和軟件供應商等,標志著中國的自主汽車芯片領域有了統一的行動組織,也使得“中國芯片”有了進一步加速研發的動力。正是此次“缺芯”事件的推動,使得資本市場中的芯片行業有了崛起的“苗頭”,多只個股先后開啟上漲模式。
其中市值最大的是韋爾股份:2019年公司以152億元收購豪威與思比科,進軍CMOS圖像傳感器,汽車圖像傳感器全球第二。公司6月份還公開發行可轉債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30億元,主要是針對豪威科技的主業高像素圖像顯示芯片的12寸晶圓測試及重構封裝,提升在汽車領域的競爭力。
四維圖新:近日也與方正電機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在汽車動力控制領域和汽車電子芯片研發領域的專業優勢,圍繞國產汽車電子芯片領域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動國產汽車電子技術發展與產品應用。
全志科技:2014年進入汽車芯片市場,推出車聯網中控芯片T2,在后裝車機市場取得較高的占有率;其推出的符合車規級認證的SoC產品,已成功進入前裝市場。
大唐電信:公司研發的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電池管理系統的電池監測芯片,是業界首顆集成電化學阻抗頻譜監測技術設計的鋰離子電池單芯監測芯片。
斯達半導:作為IGBT國內龍頭企業,有望充分享受國產替代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