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沒有在2022年如期推出3nm量產,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在突破先進制程的道路上,身為芯片代工龍頭的臺積電從來不會吝惜在資金上的投入。
據臺媒報道,臺積電在2020年資本開支170億美元,創下了歷史新高,這其中絕大部分用于5nm的技術突破。
隨著3nm風險試產在即,臺積電在新一年的開支也將破新高。
但根據Digitimes的最新報道,臺積電在3nm制程工藝的研發上遇到了關鍵技術的瓶頸,研發也不得不推遲。
推遲的3nm
早在去年4月,受到疫情的影響,EUV光刻機等關鍵設備在物流上受到延誤,這也導致臺積電在設備安裝上遲遲無法按期完成,原計劃在6月份風險試產的3nm FinFET工藝,延期到10月份。
相應的,臺積電南科18廠原定于10月份安裝設備的3nm生產線也被順延一個季度,直到11月24日才正式開工,而量產則被延期到2022年。
目前尚不清楚臺積電在3nm工藝研發過程中遇到的關鍵瓶頸具體指什么,但如果想順利在2022年完成量產,臺積電必須在技術上有所突破。
此前,臺積電CEO魏哲家在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曾透露,他們的3nm工藝仍將采用成熟的鰭式場效應晶體管技術(FinFET)。而作為競爭對手的三星在3nm工藝上將采用環繞柵極晶體管(GAAFET)技術。
盡管相比于N5(5nm),臺積電N3的密度提高了50%,但工藝上依舊是FinFET,換句話說,這次的臺積電太過于“保守”了。
這背后,是臺積電意圖兼顧成本與效能。畢竟從三星宣布的相關信息來看,3nm GAA技術的成本可能會超過5億美元,且其制造工藝與傳統的FinFET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在技術要求和難度上更上一層臺階。
就FinFET技術本身,隨著晶體管尺度向3nm 邁進,其尺寸已經去向縮小至極限。此時,無論是鰭片距離、短溝道效應、還是漏電和材料極限也使得晶體管制造變得岌岌可危,甚至物理結構都無法完成。
可以推測的是,臺積電已經找到了可行的改進方案,只是目前遇上了瓶頸。
5nm工藝“翻車”?
有人說,手機SoC前幾年井噴式的發展,主要是受益于芯片工藝以及散熱技術的進步。伴隨著技術和材料上的限制,手機SoC的瓶頸已經在5nm工藝上得到了體現。
隨著小米11的正式發布,短短幾個月里,蘋果、華為、三星還有高通都相繼發布了各自的5nm芯片。
但從各家媒體的評測來看,這幾家公司的芯片都或多或少出現翻車的情況,實際性能提升并沒有宣傳中那么優秀。
以驍龍888為例,這款芯片采用三星5nm LPE制程工藝,在這款芯片發布之前,蘋果A14和麒麟9000芯片都采用了臺積電代工的5nm制程工藝。
愛否科技的評測顯示,在3DMark壓力測試中,首發搭載驍龍888的小米11一直提醒溫度過高,導致測試無法進行。并且,在經過連續幾次的測試后,機身表面溫度達到了51度,而穩定性只有91%。這一問題在多家測評中均有出現。
針對小米11的翻車,有人把原因歸結于測試機相對較老的固件以及Arm和高通的設計問題,但事實上除了三星代工的驍龍888以外,由臺積電代工的5nm芯片同樣表現不理想。
比如相比A13,A14的性能提升并不明顯,而華為的麒麟9000芯片,功耗控制較之官方數據也存在較大差異。
單從測試結果來看,今年的5nm制程工藝,不管是臺積電還是三星,實際表現都沒能達到官方所宣傳的效果。
仔細來看,臺積電每隔兩年就將密度提升1.8倍的速度相當激進,遠高于業界水平,而三星同樣在追趕臺積電的道路上加快了腳步。
所以目前的臺積電在3nm上依然十分激進,并且沒有前人的經驗,即便沒有在022年如期推出3nm量產,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缺電,臺積電最大的隱患
在解決完工藝上的問題后,“缺電”就成了臺積電3nm道路上的最大威脅。
作為用電大戶,臺積電前幾年的用電量就占據了全臺灣用電量的5%以上。
根據臺積電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2016年臺積電用電量就已高達88.53億度,較2015年增加了11%。當時臺積電僅在竹科的Fab耗電功率已經超過72萬千瓦。到了2019年,臺積電的耗電量猛增到143.3億度。
在過去五年臺灣增長的用電量中,有三分之一都被臺積電占用,而這只是臺灣地區龐大半導體企業中的一員。
按照原計劃的3nm量產時間,2022年到2023年應備總供電容量增加近100萬千瓦,2024年到2025年進一步大增257.6萬千瓦,而這恰好與臺積電3nm以及2nm量產時間相符合。
按照臺積電的估算,臺灣地區的備用電量遠遠無法滿足臺積電的需求。
臺積電造的每一顆芯片需要經過近3000道工序才能完工,而這其中需要利用大量的半導體設備,并一直維持恒溫、高壓等各種復雜環境,這一切都需要電,芯片越多、制程越先進,用的電就越多。
由于7nm以下的先進工藝制程必須要使用EUV光刻機,而一臺EUV光刻機,一天耗電3萬度。SK海力士此前就曾表示,“EUV的能源轉換效率(wall plug efficiency)只有0.02%左右。”極紫外光本身的損耗過大,這也是造成轉換率低的一大原因。
數據顯示,EUV機臺用電量占臺積電公司能源使用50%以上,如果EUV機臺數量逐年增加,那么臺積電對于電能的消耗也將進一步快速增長。
早在2015年的時候,張忠謀就指出,困擾臺積電發展的唯一要素就是缺電、停電,這一影響對于現階段的臺積電已經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后期的3nm、2nm工廠也出現停電情況,損失方面將會是5nm生產線的幾倍。
結語
在目前的情況之下,無論是GAA還是FinFET,都存在技術上的瓶頸。除了臺積電的3nm受限以外,無獨有偶,三星的3nm似乎也不順利,其晶圓工廠已經將進度調后。
圖 | 三星公布的5nm成本
不過,業內人士對于“臺積電2022年開始量產3nm工藝”還是充滿信心。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解決技術上的難題以外,臺積電還要從節省能源上下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