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1月13日美股收盤,英特爾股價一反近半年來的低迷表現,大漲6.97%,報56.95美元,創2020年7月大跌后新高。業界將此次英特爾股價的大漲歸功于英特爾最新發布的“換帥”消息。
來源:騰訊自選股
北京時間1月13日晚,英特爾突然宣布,司睿博(Bob Swan)將于2月15日卸任英特爾CEO一職,其繼任者則是曾在英特爾工作過30年的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
業界觀點認為,從英特爾新任命的CEO人選來看,面對著英偉達、AMD這些后起之秀的競爭壓力,近兩年來一直徘徊在“10nm”技術圈的英特爾似乎釋放了其要回歸技術主線的決心。
司睿博交棒
公開資料顯示,英特爾現任司睿博此前擔任英特爾的首席財務官,他曾在2018年6月,時任英特爾CEO的科再奇“閃電”卸任后,開始擔任英特爾臨時CEO。直到2019年1月才正式成為英特爾的第七任CEO。以2021年2月卸任的時間來看,司睿博正式任職英特爾CEO為期兩年,是截至目前英特爾歷屆CEO中任職時間最短的一位。
由于司睿博毫無技術背景,曾讓一些認為英特爾需要技術派領頭羊的行業分析師們不予看好,彼時還直接引致英特爾股價下跌3%。
作為 CFO 出身的 CEO,司睿博確實更善于從財務角度看待問題。在轉正 CEO 之后,司睿博在 Intel 業務發展的道路上做了三大改革。
一是砍掉了 Intel 的 5G 基帶業務,在蘋果宣布與高通達成和解協議當天,Intel 就立刻宣布退出 5G 智能手機調制解調器業務,并很快將約 8500 項與蜂窩網絡連接有關的知識產權專利拍賣,其中包括 3G/4G/5G 相關專利——最后在 7 月份以 10 億美元的價格被蘋果收入麾下。
二是在 2020 年 2 月,Intel 宣布放棄2016年收購的AI芯片公司 Nervana,轉而支持最新收購的 Habana Labs 產品。值得一提的是,從 20 億美元收購 Habana Labs 到用它來取代 Nervana,Intel 僅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決策時間。
三是 2020 年 10 月,英特爾宣布以 90 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 Intel 的 NAND 閃存業務。在這筆交易中,Intel 還出售了位于中國大連的 NAND 閃存制造工廠。
在擔任CEO的兩年時間里,司睿博在戰略層面帶領英特爾轉型為了多架構XPU公司,“我的目標一直是將英特爾定位于分布式智能新時代”,他在公告中也直言,“現在正處于向英特爾下一任領導者過渡的正確時機。”在他看來,基辛格及管理團隊其他成員將帶領英特爾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技術公司之一。
基辛格接棒
談及基辛格,英特爾董事會獨立主席Omar Ishrak評價其是“一位久經考驗的技術領導者”,基于在英特爾長達30年的工作經歷,基辛格將確保英特爾戰略執行,鞏固產品領導地位,利用未來的重要機會,繼續從CPU向多架構XPU公司轉型。
圖:將于2021年2月15日接任英特爾CEO的帕特·基辛格
來源:知IN
公開資料顯示,基辛格曾是英特爾第一首席技術官,與英特爾之間有極厚的淵源。他在1979年肄業于獲林肯技術學院電氣工程專業后加入英特爾,在英特爾的資助下,他在1983年、1985年先后于圣塔克拉拉大學、斯坦福大學取得電氣工程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2008年他被任命為IEEE院士,在VLSI設計、計算機體系結構和通信領域擁有八項專利。
他在英特爾工作期間推動了像USB和Wi-Fi等行業關鍵技術的開發創新。據悉,基辛格是最初80486處理器的架構師,他曾領導了14種不同的微處理器程序,并在英特爾酷睿和至強系列產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離開英特爾后,基辛格加入全球最大的企業存儲公司之一EMC(易安信),擔任信息基礎設施產品的總裁兼首席運營官,負責信息存儲、數據計算和企業解決方案等項目工程和運營工作。之后在2012年加入戴爾科技旗下云計算與硬件虛擬化軟件公司VMware(威睿),擔任首席執行官。
資料顯示,基辛格在VMware工作期間不僅主導了戰略轉向,使之發展成為一家在云基礎設施、企業移動性和網絡安全領域的代表企業,這家公司的經營收入也直接增超3倍之多。
對于本次任命,基辛格表示:“在這個對公司、我們的行業和我們的國家都很關鍵的時刻,我重新加入并帶領英特爾邁步向前,感到非常興奮。我曾在英特爾開啟職業生涯,并在格魯夫、諾伊斯和摩爾門下學習成長,能回來領導公司我備感榮幸。對于英特爾豐富的歷史和強大的技術積淀,我心懷崇高的敬意,這些技術奠定了世界的數字基礎設施。我相信英特爾在繼續重塑技術未來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我也期待著與極具才華的全球英特爾團隊一起工作,致力加速創新,為我們的客戶和股東創造價值。”
老兵回歸能否帶來新局面?
由于上述任職公告公布在美股開盤前,這一度使得英特爾的股價開盤便漲幅超12%,創下了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英特爾的股價高位60.25美元/股。不過,之后則漲幅趨向穩定,保持在漲幅8%上下。截至美東時間1月13日收盤,英特爾股價漲幅6.97%,報56.95美元/股,市值為2334億美元。
從股市的反應來看,資本市場看好技術老兵基辛格回歸英特爾。與之呼應的是,受英特爾新任命公告影響,基辛格即將離任的VMware在美股1月13日收盤中大跌6.79%。
來源:騰訊自選股
英特爾方面雖然在公告中稱,“換帥”變動與2020年財務業績無關,其預計在2020年第四季度的收入和每股收益將超過此前預期。但從公開資料來看,去年一年里,英特爾的股價累跌超15%,使得其市值直接被競爭對手英偉達甩在了身后,更讓“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巨頭”這一稱謂“易主”英偉達。
實際上,英特爾不僅輸了市值,即將接任的基辛格還將面臨兩方面壓力。
一方面是前沿芯片研制開始落后于競爭對手。
在生產最先進的微處理器方面,英特爾近年來一直在努力從14納米芯片過渡到10納米芯片,原本預計在去年推出的7納米芯片,也因為工藝缺陷,在2020年7月宣布延期上市,這也意味著,英特爾第一款基于7納米工藝的消費類產品需要到2022年下半年才能面世。
而競爭對手臺積電、三星早已完成7納米芯片的研制完畢,目前已經向5納米、3納米等更小、功能更強大的處理器前進,但由于英特爾在2020年遲遲難以突破,使得與之有著長期芯片供應關系的蘋果都宣布了采用自研芯片的消息。
另一方面,在制造難題還未解決的同時,英特爾的核心業務領域也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的競爭和威脅。
去年,英偉達以及AMD先后以超百億的大手筆收購業內芯片公司ARM和賽靈思,其目的就是要整體整合數據中心和芯片的業務,大力推動其移動端和AI芯片的發展。而一旦它們突破成功,將快速瓜分英特爾主要的PC和數據中心市場份額。
近期英特爾動作頻頻或也是有意掰回一局。在今年正在舉行的CES展上,英特爾一口氣推出了4個系列50款不同的處理器,雖然這些處理器大多采用10納米和14納米工藝,但據英特爾自己給出的測試顯示,自家新出的14納米的酷睿i9-11900K要比隔壁AMD 7納米制程的Ryzen 9 5900X還要厲害,就連2021年的中低端新品也要比AMD同類競品性能高出14%。
此外,英特爾公告中也表示公司在7納米制程技術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并將于1月21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更新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