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19年是5G商用元年,2020年是5G發展“加速期”,那么2021年就是5G的商用規模化的探索期。
隨著全球范圍內運營商不斷加碼,目前全球5G網絡建設很可觀,而我國不論是基站數量,還是業務創新、產業生態都已走向領先。下一步,我們關注如何實現商用模式的規模部署,將燈塔項目實現成功復制。
5G希望賦能千行百業,但千行百業都有著各自行業的特點,對網絡需求不全然一樣。如果按照服務C端消費者一樣服務企業,運營商將無法負擔5G網絡建設開支。因此,在“1”到“n”的過程中,如何有技巧地實現toB用戶個性化需求,實現商業正循環,是運營商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了滿足個人/行業的聯接差異化需求,華為通過5G解決方案持續創新,與運營商一起構建高質量5G網絡。在近期華為分析師大會上,華為無線營銷副總裁朱慧敏再次詳解了華為“1+N”5G目標網的創新理念,并回應當前對5G的一些誤解,分析了5G發展節奏預期。
01、中國5G引領全球,與全球共享產業紅利
近年來,全球5G網絡高速建設,5G發展已進入快車道。而從全球數據來看,我國5G整體發展高于預期。
一是5G站點數領先。截至2021年2月,全球部署的5G商用網絡超過140張,而在過去一年中,我國運營商建成全球最大的5G網絡。據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劉烈宏在今年2月表示,中國5G網絡建設累計投資已超2600億元,累計建成5G基站超過71.8萬個,約占全球的七成。
二是5G用戶數領先。我國5G用戶數約占全球5G用戶數的80%。朱慧敏表示,中國5G用戶數有望在今年突破3.5億到4億左右。
三是5G終端數領先。我國每年新發智能5G終端占比達70%。如還考慮到存量終端在內的話,雖然攤薄下來存量終端占比距離20%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可以看到,早期幾部5G旗艦機、高端機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已經發展為低至千元即可購買的5G“入門機”。在5G高速發展的2021年,朱慧敏預計我國5G手機出貨量將達2.8億。
對于坊間關于5G網絡建設放緩的言論,朱慧敏認為中國5G基站數要達到4G網絡覆蓋水平,尚且還有“幾百萬座基站”的距離,現在遠談不上5G建設要放緩。
“中國對于5G網絡建設是非常有決策力的,工信部曾表示過‘5G建設要適度超前’。而實際上,5G”對齊“4G也需要更多的基站。綜合來看,我預計今年5G基站數會超過原定的60萬建設目標。”朱慧敏表示。
02、5GtoC在無形中改變生活
隨著5G基站數越來越多,大眾對于5G期待也隨之增高。這也使得部分用戶認為5G和4G相差不大,對于5G網絡和5G業務并無太大感知。但其實,5G已經在悄然改變我們的日常習慣。
據華為統計,5G用戶在ARPU相對較高的視頻業務、社交媒體業務、游戲業務使用時長已經增長了16%,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值。
例如短視頻業務,微信朋友圈從過去只能分享8秒的視頻,到現在已經可以分享30秒。4G時代,在有些人的觀念中這種事情根本不會發生,甚至認為超過8秒視頻不可能成功,當然事實證明,這個結論不論是基于數據網絡預測,還是根據目前用戶分享30秒視頻的比例逐步攀升的情況來看,都是錯誤的。
除了秒數增加,視頻質量也在不斷優化。從高清視頻比例來看,相對于在4G時代,5G時代視頻1080P比例,從遠低于5%提升到了30%。對于運營商而言,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這些比例的提升是兌現成ARPU值增長、DOU增長的機遇。
畢竟在5G建設初期,業界就認為5G將成為運營商重返黃金時代的重要抓手,以此尋求新興業務增長點。
而在5GtoC領域,打造更多5G創新內容(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高清視頻),不僅能吸引更多消費者升級5G套餐,更能帶來流量的爆發式增長,推動5G用戶ARPU值快速提升,為運營商帶來更多盈利。
可以說,5G使我們走入了更好的視頻時代。朱慧敏認為,這也注定了5G超級上行是未來5G的發展方向。
“我們直播過去是分享型的,現在更多的直播經濟已經開展盛銷。到任何一個商場都看到攤位在做直播,直播一定用手機、在室內,但是室內上哪找網口?這些都是5G超級上行或者5G能力拉動直播經濟的關鍵洞察發現。”朱慧敏表示,5G新應用下直播能力部署比較好,上行能力具備了100Mbps以上的體驗以后,直播經濟也會被拉動。
同樣,5G促使超高清視頻發展,也推動了智慧終端AR/VR應用規模普及。目前,XR終端形態已基本成熟,重量小于100g且實現全天候配件的XR眼鏡已經量產,價格也有望下探到2000元。同時,華為河圖5G+AR、VR/AR教育、AR零售、VR/AR游戲等XR應用場景正在快速增長,5G給視頻產業帶來了全新發展動力。
03、中國5GtoB開始規模復制,但痛點猶存
除了C端,5G賦能垂直行業的能力更受期待。在toB領域,當前5G能力基本滿足大約80%左右的場景需求,特別是圍繞著大上行能力、室內的高精度定位、局部低時延場景,5G可為行業提供基礎共性能力,幫助行業數字化轉型。
以華為為例,去年華為與運營商在5GtoB領域嘗試了很多行業,并且有5000多個項目已在2020年開展,這些項目中有1000左右的簽署了商業合同,涉及行業廣泛,特別是比較關鍵的鋼鐵、煤礦、電力制造等行業,合同金額實現約12億美元。
有人認為對于運營商而言,12億美元好像不太起眼,但其實就目前情況而言,這一金額也遠超于預期。雖然在制造領域,各種工廠、煤礦、電網、鋼鐵、化工、醫療、園區的5G部署,基本上實現了1到N的復制。
不過朱慧敏認為,行業toB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要解決,從三個層面來講大概是:產業生態可支撐、商業模式可落地、應用場景可適配。朱慧敏認為,這三點中,華為最具備主觀能動性的就是應用場景可適配。
“華為在網絡能力和解決方案方面還沒有到瓶頸階段,但是到部署的時候,介于成本問題,必須要按需部署。而企業用戶是碎片化市場,從公網應用角度來看,低時延、大上行、高可靠性等都要依托于不計成本、大量定制化的規建維優能力。因此,如何用規建維優能力面向小規模市場快速交付、自動化,是華為下一步需要發力之處。”朱慧敏表示。
04、“1+N”提供全頻段,全場景5G解決方案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在既保證成本可控,又保障各類用戶的網絡需求?華為推出了“1+N”解決方案,即“1”張連續覆蓋的中頻大網,“N”維能力、按需部署。
對于構建“1+N”5G目標網,我們看到華為圍繞多天線技術持續創新,提升5G網絡覆蓋與體驗,并完善高可靠、大上行、低時延等5GtoB解決方案,構筑5GtoB“規、建、維、優”的服務能力,實現5G社會價值。
具體來看,Massive MIMO是兌現5G跨代體驗的關鍵技術。自2018年首商用以來,華為5G Massive MIMO產品始終處于業界領先地位。截止目前,華為5G Massive MIMO產品部署已超過百萬站。
朱慧敏表示,基于長達十年的研究積累,華為在無線RAN網絡各領域取得了大量的技術突破,將多天線技術引入到5G的每個頻段、每個場景,持續提升5G網絡覆蓋和體驗,讓5G網絡承載更多流量,構筑1張普遍覆蓋、toC與toB業務并重的寬管道基礎網。
與此同時,多天線技術從TDD到FDD,走向全頻段。在TDD頻段,華為推出業界重量最輕、帶寬最寬的TDD M-MIMO,簡化網絡站點部署,提升運營商建網效率;隨著多天線技術在工程實現上日趨成熟,商用性能持續增強,在FDD頻段上的應用也逐漸成為主流,面向不同容量、體驗與覆蓋場景,華為推出了多頻4T4R/8T8R/M-MIMO的FDD NR系列化產品,滿足客戶建網的需求。
而且,多天線技術從室外到室內,從多抱桿到單抱桿,走向全場景。面向室內高密場景,結合多天線技術,華為推出業界獨家的分布式Massive MIMO方案,實現室內千兆體驗;針對天面空間受限場景,華為推出的業界首款基于32T/64T的BladeAAU Pro解決方案,單抱桿兌現極致性能。
此外,算法是最大化Massive MIMO能力的關鍵。通過對Massive MIMO系統研發的長期積累,華為推出業界最強性能的AHR(自適應高分辨率)算法,通過精準信道估計,提升波束賦形的精準性,大幅提升SU-MIMO與MU-MIMO的性能,實現用戶體驗與小區容量大幅提升。
05、5.5G是5G的增強,非炒作
當前,5G產業已經進入“網絡、用戶、終端、業務”相互促進、正向循環,四位一體的發展狀態。
一方面,逐漸成熟的終端生態,不斷下降的終端價格,使用戶在換機過程中自然選擇5G終端,促使運營商繼續完善5G網絡的覆蓋。另一方面,5G網絡跨代體驗,激發創新業務的出現,個人用戶在體驗過程中將消耗數倍的流量,行業聯接則需要大上行、低時延和高可靠等需求,也推動5G網絡能力不斷增強與演進。
但在5G高速發展的同時,仍然有人質疑華為提出的5.5G。實際上,5.5G不是炒作,5G也不是靠炒作發展的。5G是十年規則,每一代都具備了每比特成本降10倍的關鍵技術。回顧移動通信技術發展過程,2G半代技術是GPRS,不叫2.5G;3G是HSPA,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4.5G叫LTE Advanced Pro。而5.5G不是替代5G,5.5G是5G的增強。
當然,半代技術并不能一蹴而就,不論是標準還是產業生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建立起來。
結語
從過去移動通信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切愿景需要先被看見,才能逐步實現。5GtoC、toB的商業成功也不僅是技術問題,在行業數字化過程中需要有行業的標準、需要完善的端到端的產業生態以及與這個行業相適配的商業模式。通過種種嘗試,我們希望今年能有頭部行業盡快實現5GtoB規模復制,利用好5G給行業數字化帶來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