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芯片行業的崛起,不少朋友希望中國制造可以讓芯片價格大幅降低,從而復制之前中國在輕工業領域占領全球市場的軌跡。然而,這樣對于中國芯片行業真的有利嗎?
芯片價格降低會增加市場嗎?
不少朋友認為,芯片價格降低可以增大需求,最終讓芯片公司反而能打開市場,同時也讓消費者得利。這個說法對也不對。對于高端芯片,比如GPU這種來說,確實有可能;但是對于中低端芯片來說,目前價格已經足夠低,進一步降低價格無非只是在存量市場中靠內卷拿到更多份額,而并不能打開更多市場——舉例來說,目前中低端PMIC典型價格是一毛錢,MCU不到五毛錢,在中低端芯片市場把價格進一步降低除了增加內卷程度之外,并不能打開新的市場份額。而中國想要進入高端芯片市場,需要的不僅僅是砸錢,更需要時間的積累,而這個積累的時間長度是目前的熱錢都無法容忍的——華為做手機芯片花了十多年才成為全球一流,這個時間長度早已超出主流基金的退出時間。因此,目前的資本熱錢并不能給中國芯片行業帶來與其熱度相符的幫助,而熱錢助推下的芯片內卷導致價格降低并不能幫助中國芯片行業健康發展。
芯片變成白菜價意味著熱錢助推下的內卷
作為一個半導體行業從業者,我希望芯片成為白菜價這種事不要發生。因為芯片變成白菜價意味著整個市場變成成本競爭,誰能把成本降得更低誰就能贏;而在中國,降低成本最簡單的方法當然就是降低用人成本,后果是什么大家都明白。希望這樣的情況不要發生在中國的芯片行業。
具體說說我對于中國芯片行業的擔憂。目前因為科創板為半導體行業投資提供了一個快速退出的機制,因此資本在半導體行業出現了過熱的現象。很多投互聯網的基金也來大量涌入半導體行業,這些基金投資的節奏是希望三五年內就能上市退出,然而這種短平快的節奏和芯片行業中CPU、存儲器等中國落后領域需要長時間十年磨一劍的節奏是不兼容的。因此,很可能這些資本會大量涌入中國芯片并沒有被卡脖子的領域——比如IoT,無線互聯這一塊,加劇這些芯片領域內卷,讓這些領域的芯片價格真的變成白菜價;而在中國真正落后需要十年以上踏實積累才能追趕上估計先進水平的領域這些熱錢由于回報周期的原因并不會進入。最終就導致了冰火兩重天:中低端領域由于熱錢涌入,中國芯片行業殺成一片血海,芯片跌成白菜價;在高端領域,資本不愿投入,還是被國外公司壟斷。然后隨著資本發現下一個熱門行業而離開半導體行業,造成一波中小公司倒閉,中國半導體行業進入一個數年的寒冬期。
中國芯片行業應當告別“老二哲學”
另外,中國芯片行業應該告別傳統的“老二哲學”。所謂“老二哲學”,就是不做新品類,而是等歐美的芯片公司先驅者在驗證了該品類可行性之后,再去抄別人的產品,并且靠微創新和更低的(人力)成本來搶占市場。事實上,很多支持把芯片價格做到白菜價的朋友都隱含這種思路,因為如果你是做革命性產品那么最優選擇肯定是把門檻做高,靠合理(而不是白菜價)的定價來維持舒服的利潤率并吸引高層次人才,從而實現良性循環。凡是“老二哲學”盛行的地方,行業都不會健康——從業者很累,技術上永遠處于追趕的狀態,典型的例子就是臺灣的芯片設計公司,即使有先發優勢,但是最后在全球芯片領域卻一直處于追趕者的狀態,從業者也很辛苦(“爆肝”)。中國芯片行業如果要做到比臺灣更好,就一定要告別這種“老二哲學”,在有前途的領域能下決心做開拓者(而不僅僅是追趕者),這樣才能引領全球芯片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