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數字孿生城市,是通過構建與城市物理世界、網絡虛擬空間的對應、交互的復雜巨系統,在網絡空間再造一個與之匹配、對應的孿生城市,實現城市全要素數字化和虛擬化、城市全狀態實時化和可視化、城市管理決策協同化和智能化。
目前,數字孿生城市已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共同選擇。新加坡、英國、美國等國家已相繼啟動建設,預計到2025年全球投入建設的城市將達到500個規模。在我國,數字孿生城市也正式步入到建設實施落地期,應用場景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行業領域以及未來社區等。
比如在上海,南京大樓就有了一座1:1“活”的數字孿生大樓,未來還將打造100個城市智能體的創新場景;在浙江,《浙江省數字賦能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2年)》里明確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省“城市大腦”通用平臺,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物理實體+數字孿生”的城市資源優化配置方案。
隨著數字孿生城市熱度不斷提升,地理信息與測繪、BIM(建筑信息模型)、建模仿真、集成商和運營商等傳統四大陣營,與大數據、互聯網、孿生科技、人工智能等新產業陣營,已陸續推出一系列產品和解決方案。中國移動全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運營商”,一直致力于數字孿生城市的研究,于去年11月發布了《中國5G城市數字孿生白皮書》。
“雖然數字孿生城市在多個細分領域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整體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存在數據采集門檻高、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平臺模型標準化不高、應用層次和深度不夠、關鍵技術領域‘卡脖子’等問題。”鄭杰表示。他舉了幾個例子:
比如,數字孿生城市覆蓋不同空間,涉及有線、4G/5G、窄帶物聯網等多種網絡技術,網絡無縫覆蓋和多網融合難度大。此外,一座數字孿生城市的物聯網終端量將達到百萬甚至千萬級,需要強大的連接能力和計算能力,目前的網絡和算力基礎設施部署尚難滿足需求。
再比如說,城市信息模型(CIM)是數字孿生城市的基礎,它由建筑信息模型(BIM)與地理信息模型(GIS)構成,近年來住建部在積極推動CIM平臺建設,但由于BIM與GIS涉及的各條線自成體系,且底圖數據格式、接口標準不一,同時CIM平臺的標準有待完善,導致全要素精準“描繪”程度受限。
“此外,目前數字孿生城市的算法模型成熟度不高,應用場景仍然有限,跨場景聯動少、城市級應用少。加上大量軟硬件系統由國外企業提供,國內在基礎設施層、通用技術等各環節嚴重依賴國外技術,急需加快創新突破。”鄭杰強調。
針對這些關注問題,鄭杰提出六點建議:
一是要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強化數字孿生城市頂層設計。出臺國家層面的數字孿生城市總體規劃或建設指導意見;明確數字孿生城市建設的跨部門協調機制;形成數字孿生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二是要加強全域物聯終端統一規劃和全域標識體系構建,提升城市級物聯信息采集能力。出臺城市物聯網終端建設意見,統籌感知體系規劃和建設,充分確保物聯終端的廣覆蓋和高協同;制定城市全域標識體系和相關數據標準,加快完善多元異構數據融合處理標準規范,加快建立城市級海量數據的實時接入服務標準。
三是要加強新基建與數字孿生城市的同步規劃和能力提升,提升虛實交互的實時性。加強數字孿生城市建設與5G、物聯網等新基建的同步部署、同步推進;加快城市協同計算體系構建。
四是要加快CIM標準建設,構筑統一的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多部門協同推進CIM建設;加快推進CIM標準建設,形成兼容不同數據類型、不同信息系統的統一城市信息模型。
五是要完善數字孿生城市產業生態,深化數字孿生城市應用。加強產業生態合作,完善數字孿生城市產業鏈;加快數字孿生城市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主動開放數據、計算和模型等資源,為技術方案和應用場景迭代開發與測試創造條件,降低應用創新門檻。
六是要加強數字孿生城市關鍵技術支持與突破,加快落實技術創新工作。實施數字孿生城市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工程,制定共性技術開發路線圖,重點提升模型構建、新型測繪、模擬仿真、深度學習等關鍵技術;加強數字孿生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AR/VR/MR等新型技術的融合;加強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