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睹了疫情造成的巨大傷害和沖擊之后,各國政府均意識到加強公共衛生建設、提升公共衛生危機應對能力的必要性,新一輪醫療新基建浪潮正在展開。
疫情常態化恢復后進入窗口期
2020 年疫情影響之深遠遠超2003年的非典,推動著醫療行業擴容。
2020年年報收官,行業實現爆發式增長,較2019年進一步加速,其中新冠疫情相關品種需求持續旺盛奠定高增長基礎,國內疫情常態化后的快速恢復帶來增長加速。
2020年扣非增速從高到低排序為低值耗材、體外診斷、醫療設備、高值耗材,與19年相比,低值耗材大幅提速,主要源自防疫防護類產品等的高需求。
國內疫情受控后的需求恢復帶來的反彈性增長將非常可觀,比如占國內近半壁江山的IVD業務一季度恢復至50%以上增長。
2021Q1醫療器械行業在抗疫需求延續和常規業務復蘇的雙重驅動下延續去年的高增長態勢,與20Q1相比增長迅速。
同時國內醫療器械市場未來幾年的擴容有望提速。在2021年一季度中,公司已經從國內的訂單需求上看到了大規模的醫院新改擴項目。
在今年一季度,國內醫療企業業績持續增長主要受益于國內疫情控制良好,醫院采購逐步回暖,常規診療活動、體檢、擇期手術量顯著恢復,使得國內常規試劑需求明顯復蘇,體外診斷業務實現強勁增長;
并且在國際疫情持續反復的情況下,疫情相關產品如呼吸機、監護儀、輸注泵等需求依然旺盛。
細分子板塊的發展趨勢
2021Q1扣非增速從高到低排序為低值耗材、體外診斷、高值耗材、醫療設備,防疫相關的低值耗材、體外診斷板塊增長迅猛。
①低值耗材:新冠疫情區域性爆發,疫情受益品種需求持續旺盛。由于實驗室耗材產能短期內持續緊缺,產線擴張較慢,長期來看國產耗材產品質量改善,市占率或進一步提升。
②體外診斷:新冠業務常態化輸出,常規檢測持續回穩。國內疫情受控下,企業順利復工復產,醫院診療量逐步恢復,常規檢測業務陸續恢復。
③醫療設備:海外抗疫需求持續旺盛,醫療新基建拉動新一輪增長。國際市場對抗疫設備如呼吸機、紅外額溫槍等需求持續旺盛帶動,企業相關產品銷售量維持高位;血糖、血壓計等家用器械產品銷售從疫情影響之中加速恢復。
④高值耗材:受損業務快速恢復,集采影響趨于緩和。收入增速主要受上半年疫情影響有所下滑,但利潤端仍然保持較高增長。
國產替代+自主創新加速推進
國家衛健委近日發布的《國家衛生健康委2021年部門預算》強調:按照過緊日子有關要求、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的同時,合理保障了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預算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對外援助和部分常態化疫情防控等支出需求,體現在有關支出科目中。
從醫院、科室的新建,到醫院的智慧化升級,各地的相關部署均支持醫療器械市場的擴容。
隨著“國產替代+自主創新”趨勢的加速推進,中國醫療器械產業,也有望迎來高速發展的下一個30年。
目前,醫療器械行業也正在邁入又一個“金期,并呈現出”國產替代+自主創新“同時加速推進的趨勢。
從市場空間來看,我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主營收入預計2021-2022年將突破萬億元,未來10年的復合增長率將超過10%,有望打開醫療器械新的黃金10年。
在過去三十年里,高速成長受益于改革開放后國內工程師紅利的迸發;
在未來,國內企業有望通過對技術能力、供應鏈能力、渠道力、多產品、多產線協同能力、智能分析的能力的整合,在深水區乃至無人區進一步突破,最終形成研發領域的競爭優勢。
從數據來看,目前,對于器械耗材,低值耗材的國產化替代率程度最高,國產占比已達到90%。
而IVD及高值耗材領域的國產替代仍處于活躍進行中,前者國產化比例接近40%;在高值耗材中,國產心血管介入器械、骨科介入器械等開始顯露頭角。
因此,政策紅利正在推動IVD產業的國產化,它將逐步成為未來醫院的基礎設施,IVD國內市場正處于進口替代的黃金年代。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超聲醫學影像設備行業起步較晚,但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專業門類齊全、基礎技術過硬的產業體系。
展望未來,在中低端市場,分級診療下基層醫院的采購有望帶動持續放量。基層醫院的加速建設對移動DR的需求一直在提升,有望成為醫學影像領域新的增長點。
近年來,醫院的信息化建設是國內醫院發展的重要趨勢,從醫院業務管理的信息化系統建設、到遠程醫療技術、再到智慧醫院建設。
5G帶動醫療健康服務升級
目前國內的醫院新基建的發展水平僅僅在遠程醫療、醫院業務等方面比較突出。
隨著5G網絡覆蓋程度的不斷完善,醫院新基建將會滲透到醫院的整體運營管理,以及日常醫療行為當中。
未來醫療新基建的發展方向可能會使醫院院內院外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醫療服務通過信息化過程都延伸到了院外,會逐漸延伸到患者的預防、治療、康復的各個環節;
同時,醫院服務患者的目標群體也會不斷延伸,隨著5G建設與發展成熟以及醫療新基建項目真正的落地,未來醫院將會發展到能夠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醫療健康服務。
建設公衛體系是長久課題
我國疾控中心在國家和省的層面應該需要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但沒必要在每個層級都去建一個獨立的疾控體系。
省級往下的各級疾控機構應該與醫療體系融合在一起,否則疾控收入補償容易不到位,進而導致人才流失的惡性循環。
但現在,層層分明的齊備的疾控體系基建,反而是在強化這兩個體系的分裂。
這一輪的醫療新基建當然會加強中國醫療體系和公共衛生的硬件條件。但總的來看,對于整個體系中那些特別薄弱、或者亟須投入來彌補的東西,仍需要不斷更新與發展。
結尾:醫療新基建布局將持續投入
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醫療投入占GDP的比重顯著低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差距仍然十分巨大。醫療新基建的建設將持續不斷加強投入。
基層醫療、分級診療、數字醫療等方面均擁有巨大的市場前景,將迎來醫療新基建發展的黃金時代。
部分資料參考:中泰證券:《抗疫需求持續釋放,醫療新基建帶動新增長》
部分圖片源自:中泰證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