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這是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主題演講當中所說的一句話。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上來看,這是一個美好的愿景,說明人們正在進入到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反過來,我們來理解這句話,言下之意,就是人們越來越多地成為一座孤島。
這是無法想象的。因為按照人們一般的理解,現在人們正在處于一個互相連通的時代。無論是人們的社交,還是人們的消費,甚至是人們的生活,只需要動動手指即可輕松實現連接。在這樣的時刻,如果說,人們正在淪為一個又一個的孤島,多少是有些不可思議的。
盡管人們不愿意承認,但是,這樣的事實卻是在無時無刻不再發生著。互聯網的深入影響并未真正建立一個深入卻全面的聯系,而是開始形成一個又一個的信息繭房。無論基于大數據偏好的信息資訊推薦,還是基于不同生態系統的操作習慣,其實都在將人們困囿于一個又一個的信息孤島當中。從表面上看,基于新技術的推薦、推送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成本,提升了效率,但是,同樣帶來了用戶之間的封閉與孤立。
正是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鴻蒙系統正式發布。如果我們將萬物互聯的時代看成是一種必然和趨勢的話,那么,華為的鴻蒙系統則是真正為我們吹響了向這樣一個時代發起總攻的集結號。透過鴻蒙系統,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與以往完全不一樣的新未來。
打破壁壘,鴻蒙出世恰逢其時
如果說,我們所處的這樣一個世界正在走向封閉,可能很多人并不贊同。然而,這個事實卻是在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不同的平臺,不同的系統之間的壁壘非但沒有因為科技影響的深入而融合,反而還在持續不斷地建構著它們之間的高墻。如果不打破這種壁壘,非但用戶體驗無法得到提升,甚至還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都不同行業之間的溝通效率,造成巨大的成本浪費。
打破橫亙于不同平臺,不同系統之間的壁壘,真正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入到一個互聯互通的狀態,成為一種必然和趨勢。盡管這種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但是,不同的廠家和平臺為了自身的利益考量,并不愿意去打破這種系統,甚至還在不斷建構屬于自己的生態系統。盡管這種方式符合發展規律,但是,如果僅僅只是建構一個孤立的系統,而不去思考如何將原本存在的系統進行打通,那么,這樣的操作僅僅只能是一個生意,而不能稱之為一個事業。
鴻蒙系統正是看到了這樣一個痛點和難題,所以,才會在發布之后就進行開源,試圖彌合業已形成的不同平臺,不同系統之間的鴻溝。可以說,鴻蒙系統選擇在這樣一個時刻發布,可以說是恰逢其時。
除了不同平臺和不同系統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壁壘之外,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壁壘同樣是擺在萬物互聯時代面前的一個重要困局。我們都知道,現在人們生活當中的吃穿住用行的設備幾乎都加入到了互聯網的元素,從手機到智能家居,再到智能穿戴,幾乎所有的設備都是一種可以連接的設備。然而,由于不同的設備之間的處理方式、配置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是這些設備無法真正聯通,于是,人們所幻想著的萬物互聯網的時代,只能是一個美好的想象。
打破不同設備之間的壁壘,實現不同設備的聯通,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問題。鴻蒙系統選擇在這樣一個時刻發布,其實就是要打破不同設備之間的壁壘,實現不同設備的信息共享,從而將人們的生活帶入到真正意義上的物聯網時代。
根據發布會上的展示,鴻蒙系統主要特點就是分布式。所謂的分布式,其實就是同一個操作系統,可以用在不同類型的終端上。無論是手機、平板等GB級內存的設備,還是門鎖、微波爐等KB級內存的設備,都可以使用最新版本的HarmonyOS。從這個角度來看,鴻蒙系統選擇在這樣一個時刻發布,同樣是恰逢其時。
突破“卡脖子”,鴻蒙使命重大
盡管鴻蒙系統本身有著超乎尋常的開放性,并且可以兼容不同的設備,但是,我們同樣要看到在軟件系統本身所遭遇到的挑戰。觀察現在主流的操作系統,基本上是以Windows系統、Android系統和iOS系統為主的,這些操作系統占據了絕大部分主流操作系統的份額。
所以,雖然鴻蒙系統發布了,但是,我們同樣要看到的是它將會面臨諸多挑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挑戰,其實就是來自于這些當下主流的操作系統的。但是,我們同樣要看到的是,鴻蒙系統并不是為了取代這些傳統的操作系統,而是為了迎接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互聯時代的來臨。
從架構的第一天開始,華為就把整個的HarmonyOS系統進行了全棧解耦,這樣能把龐大的系統拆解成為非常小的顆粒度,根據不同的設備進行組合與拼接。可見,鴻蒙系統是并不是在沿著主流操作系統路線前進,而是選擇了一種全新的發展路徑。
因此,我們在看待鴻蒙系統的時候,需要更多地從萬物互聯時代的角度來看待它,而不僅僅只是將鴻蒙系統與現在主流的操作系統聯系在一起。可以說,隨著鴻蒙系統的發布,華為正在引領人們真正進入到一個全新的萬物互聯的時代。
筆者看到很多人將鴻蒙系統的發布看成是為了應對美國的芯片“卡脖子”問題,事實上,如果僅僅只是將鴻蒙系統定位在這樣一個水平,未免太過小家子氣了。相對于這種認識,筆者更加愿意將鴻蒙系統的發布看成是華為將以往規劃的,提前拿出來了而已。所謂的美國的卡脖子,到頭來只能是兩敗俱傷,而華為真正要做的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做自己的業務,所謂的卡脖子,或許僅僅只是美國的一廂情愿而已。
不過,透過鴻蒙系統本身的兼容性與開放性,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華為是在迎接一個時代,而這個時代正是我們上文所講的萬物互聯的時代。從這個角度來看,鴻蒙系統是帶著巨大的使命的。可以說,它在以軟碰硬,以開放應對封閉,以長遠應對短視,它要做的是引領下一個時代的發展。
當鴻蒙系統開始應用,所謂的芯片困局便不再是問題。因為縱然是芯片再強大,依然需要一個系統與人,與物建立連接。如果我們將芯片看成是“硬”的話,那么,鴻蒙系統就是“軟”。華為正在通過在“軟”上的努力,不斷碰“硬”,從而實現彎道超車。
布局新生態,鴻蒙不止是系統
如果僅僅只是將鴻蒙定義成為一種操作系統的話,筆者認為是非常淺薄的。相對于僅僅只是將鴻蒙定義成為一個系統,筆者更加愿意將它定義成為物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如果我們將上文所提到的Windows系統,安卓系統和iOS系統定義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的話,那么,鴻蒙系統則是物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
筆者看到,在鴻蒙系統發布之后,很多人第一時間升級了手機端的鴻蒙系統,但是,實質上,鴻蒙系統并不是為了手機端而開發的,它更多的是為5G時代,甚至為物聯網時代而設計的。換句話說,鴻蒙系統是在布局一個有別于互聯網時代的新生態,而手機是一個互聯網時代的存在。在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時代,手機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將不會像它在互聯網時代所扮演的角色那樣重要。
由此來看,鴻蒙系統并不是為了手機應用而設計的新系統,而是在布局一個全新的生態。在這個全新的生態里,手機將會和現在的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設備、自動駕駛汽車等一樣存在,甚至在某種情況下,手機所占的地位還不及這些設備重要。如果我們僅僅只是站在系統的角度來看待鴻蒙系統,顯然是有些太過簡單和武斷了。
相對于僅僅只是將鴻蒙系統定義成為一個系統,筆者更加愿意將它定義成為一個全新的生態。在這樣一個全新的生態下,不僅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鏈接,還要建立人與物之間的鏈接,甚至是物與物之間的鏈接,這才是一個完全有別于互聯網時代的全新生態。站在這樣一個角度來看待鴻蒙系統,我們或許才能真正明白任正非先生所講的,“鴻蒙系統的產生,本身就不是為了手機用,而是為了做物聯網來用的鴻蒙”這句話的深刻涵義。
如果我們將手機、電腦為主的生態看成是一個被外國企業所把持的新生態的話,那么,鴻蒙系統將會構建的是一個自主的生態。在這個生態下,華為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所以,對于鴻蒙來講,系不系統不重要,構建自主的新生態才重要。
鴻蒙初辟本無性,打破頑冥須悟空。
這句話為我們展示了鴻蒙系統本身所肩負的重任,同樣向我們展示了華為旨在向新時代發起沖鋒的決絕與堅定。縱然外部環境依然是疾風驟雨,但對于華為來講,鴻蒙問世,才是真正的恰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