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證券時報7月8日報道,持續短缺的OLED驅動芯片繼第一季度的價格上漲之后,第二季度又上漲了20%。
實際上應用于LED、OLED的驅動IC自缺芯潮暴發以來已經歷多次價格調漲,在這種情況下,下游燈具、顯示屏廠商陷入了因芯片漲價帶來的成本上漲困境,其中對成本較為敏感的中小企業已不堪其擾,近日試圖以發起集體訴訟的形式改變驅動芯片“不合理”漲價的局面。
出資百萬,擬訴訟某驅動IC封裝企業
7月8日,深圳顯示屏企業藍普視訊發出一紙倡議書,稱將聯合中小顯示屏企業集體訴訟某創業板上市驅動IC封裝企業,并將提供100萬人民幣作為法律訴訟援助費。
據倡議書提及,LED電子顯示屏幕是利潤微薄的電子制造業,當前諸多中小顯示屏企業深受某國內IC封裝企業哄抬價格所害,藍普視訊也是受害者之一。
倡議書稱,在藍普視訊與某國內IC封裝企業合作的過程中,該企業存在一次次臨時哄抬產品價格和不執行已經簽訂的采購合同的情況。為保護企業合法權益,藍普視訊最終決定聘請專業律師團隊收集證據,對該創業板上市IC封裝企業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
藍普視訊在倡議書中還指出,該IC封裝企業的行為對行業的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為幫助更多的中小企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藍普視訊決定提供100萬元的法律訴訟援助費,用于幫助中小LED顯示屏幕企業和藍普視訊提供法律支持,同時通過該援助費建立受害企業聯合體,對擾亂市場和惡意不執行合同的某上市企業發起集體訴訟,通過訴訟得到合理賠償和權益保護,藍普視訊承諾所有集體訴訟獲得賠償歸獲賠企業;所有律師費用、訴訟費用、文件費用、咨詢費用全部由藍普視訊承擔。
7月9日,據藍普視訊倡議書聯系人孟小姐對芯師爺表示,當前針對集體訴訟倡議進展暫不方便透露,但是后續公司負責人有意就此事召開發布會,屆時會公布更多細節。
驅動IC漲價的前因后果
這場下游廠家有意對IC封測廠發起的訴訟還在發展中,結果仍不得而知,但顯然“價格上漲”已經成了雙方不可調和的矛盾。
據芯師爺追溯,最早在2020年10月就傳出驅動IC漲價消息。臺媒曾分析稱,除了市場需求增加外,漲價的邏輯主要在供貨端:驅動芯片一般采用8英寸晶圓加工而成,但由于驅動芯片比普通芯片面積大,單位晶圓加工所得的芯片數目量少,加工利潤較低,因此在缺芯環境中,中國臺灣上游晶圓廠陸續采用縮減液晶驅動IC產量轉產更高利潤產品的策略。更直白地說,是晶圓廠將8英寸的產能逐步轉向高毛利產品。
如果大家還有印象,所謂的高毛利產品,一段時間內直指汽車芯片。2月份在汽車芯片一片緊缺之際,以臺積電為首的晶圓代工廠率先宣布優先生產汽車芯片,而在產能優先的情況下,代工利潤較為薄弱的驅動芯片產能成了“汽車芯片優先”的第一個犧牲品。
當時就有業內人士預警,該舉動將造成驅動芯片供應困境,使原本就供應吃緊的驅動IC供應更加趨緊。果不其然,隨著缺芯愈演愈烈,首先被犧牲的驅動芯片供應被傳缺口極大,再加上上游材料漲價,為了爭奪生產端產能,驅動芯片的價格表現也越來越強勢,在第一季度中,臺系顯示驅動IC供應商稱為應對晶圓成本上漲開啟漲價,漲幅直接從20%開始起跳,最高達30%以上。二季度中再傳驅動IC只能供應市場需求的50%,小客戶甚至無法供貨,顯示驅動IC廠商于4月起開啟新一輪漲價潮,漲幅達15%-20%。
涉及的影響面也越來越廣,現下,驅動芯片漲價現象已經遍布晶圓廠、封測廠、設計原廠、模組、終端廠家。
在漲價潮中,上游芯片交易策略被重新定義。芯師爺在此前報道《繼競標、漲價后,交3億保證金成搶產能新姿勢?》中提及:一般晶圓代工廠和芯片設計企業在合作之初就會協商好代工價格,待晶圓出廠,芯片設計企業按合約付款提貨。但在產能日趨緊張的行情中,產業內傳出晶圓代工廠二度漲價的消息,簽合同的時候晶圓價格已經上調,但到晶圓出廠之際,有晶圓代工廠再次宣布部分客戶需按最新漲價付款提貨。
IC封裝環節或也存在這樣的現象,藍普視訊在倡議書中指出的“該封裝IC企業存在一次次臨時哄抬產品價格和不執行已經簽訂的采購合同的情況”或就是表現之一。
小結:行情高漲下,芯片供需方矛盾如何調節
芯片制造商有其漲價邏輯,下游廠商也有要求按合同交易的權利,究竟誰是誰非還有待分說。不過在芯片行情高漲下,供需方的價格矛盾如何溝通調解值得思考。
短期來看,在芯片供應緊張,全產業鏈成本上漲的情況下,芯片各產業鏈環節價格調漲能讓各環節有貨可出,部分緩解缺芯難題。但調漲幅度如何把握,交易中弱勢一方如何保障自身權益,芯片在手的強勢一方如何保全客戶口碑和自身利益都需要慎重考慮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