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當中國最富盛名的投資人張磊還在耶魯大學求學時,還并不知道上述這一源自《孫子兵法》的中國式哲學將會影響他終身。直到一次偶然,他敲開了大衛·史文森辦公室的大門,這位來自東方的年輕學子,在多年后,將恩師的投資理論予以概括——“守正用奇”,這一原則成了《價值》這本暢銷書最重要的注解之一。
放眼當下,在愈發不確定的環境下,“守正用奇”正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穿越周期,尋找確定性的核心戰略。
“守正用奇”為什么能行?
曾幾何時,“既守正,亦出奇”這一頗具中式哲學的理論其實并不被中國企業看好。在中國經濟快速狂奔的粗放時代里,“守正”與“用奇”成了那些力圖改變商業世界的造富者眼里的絕佳策略。
他們各執一端,互不相容。
激進者對風口的追逐,難以想象。在那個瘋狂的年代里,財經作家吳曉波曾有描述:“它們買下了歐洲最大的機器人公司、曼哈頓最豪華的五星級酒店、好萊塢的連鎖影院、比利時的保險公司和日本的電器企業,還在世界各個重要的樞紐地帶擁有了起碼30個港口和集裝箱碼頭。”
但最終卻因戰略失衡與管理錯位折戟沉沙,瘋狂過后,只剩一地雞毛。
當然,也有信奉“守正”的保守者。它們偏安一隅,力圖將一類產品做精做專,學習日本的工匠哲學,卻容易錯過與產業鏈相關的風口,無法邁向規模經濟。
這曾是引發中國式企業敗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守正”與“用奇”仿佛是一道單選題。
但如今,現實環境正在催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二者融合。
首先是資本市場環境正逐步優化。作為世界第二大市場,截至目前,中國上市公司數量近4500家,水大魚大里,資本運行質量與國際影響力均顯著提升。政策也同樣在為優質企業紓困解難。自2010年起,國家加大政策支持鼓勵上市公司通過實施并購重組,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以促進行業整合和產業升級。
其次產業結構正日趨協調。在供給側改革的縱深推進下,綠色化、數字化與高端化將成為產業升級的主線。
最后則是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選擇自我進化。無論是內部升級轉型,苦煉內功;抑或是外延式收購或參股,不斷拓寬產業邊界,都與“守正用奇”的經營哲學不謀而合。
這其中,康佳集團正是這一理念的最佳實踐者。
用奇制勝:一次站在風口上的瞭望
只有立于風口,才能扶搖直上。
時間撥回8月30日,康佳集團發布公告稱,擬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收購明高科技與海四達電源。一時間,“家電巨頭跨界”之聲不絕于耳,但如果透過現象,剖析本質,康佳的跨界正是一次站在風口上的瞭望。
從公司基本面看,收購企業標的在研發、產品、生產等各個方面已具備護城河效應,對康佳完善產業布局與提升產品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點在明高科技上有所顯現。憑借多年的技術研發實力,明高科技已在行業內建立了先發優勢,目前產品已得到終端客戶認可。而隨著消費電子與汽車電子等下游產業需求擴容與更新換代加速,被譽為“電子產品之母”的PCB(印制電路板)產業有望維持高景氣。近年來,加速駛入科技大海的康佳也將視野投向這一新興技術領域,PCB業務穩中有進。
毋庸置疑,當明高科技這塊“拼圖”并入康佳,將在完善康佳原有PCB業務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產品的定制化水平,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新興科技領域,增強產品力。
當然,對康佳而言,收購更深遠的意義則落筆于產業鏈升級,不妨以海四達電源為例管窺康佳的深意。
成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海四達電源是國內最早專業從事二次化學電源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這一“高起點”讓海四達具備市場稀缺性。目前,從產品端,得益于技術沉淀,海四達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品體系,有著美的、科沃斯、華為、吉利等企業的背書。
但盡管如此,近幾年來,海四達的發展天花板卻愈發明顯。鋰電池技術最早發軔于日本,是典型的資金與技術密集型行業。一旦資金與技術滯后,將影響后續商業化進程,對于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來說,這無疑是致命一擊。此前,海四達曾入局動力電池,但因實力不足,無奈折戟。
康佳此次的收購將為其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此次收購完成,康佳或許將利用自身的資源、技術和資金,幫助海四達在強化原有業務的同時,進一步深化其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布局,推動動力電池做大做強。而對康佳來說,隨著智能化熱潮涌來,收購海四達不僅與康佳原有的智能家電等業務契合,更能順應時代變化,深化拓展康佳上下游產業鏈。未來,隨著鋰電池產能逐步向汽車動力電池轉移,下游應用空間將進一步釋放。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在汽車領域,會出現康佳的身影。
而我們正看見,在中國制造的星辰大海里,承載著科技強國愿望的海四達電源與明高科技將通過康佳的這次“出奇”收購完成蛻變,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守正篤實:戰略價值撬動多級增長
敢于出奇制勝的背后,離不開“操盤手”的運籌帷幄。康佳,這一創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企業正不斷跳出原有的舒適圈,以守正篤實的心態面對一次又一次轉型升級,打破世人對傳統企業的刻板印象。
成為一家“科技創新型平臺公司”,這是康佳想要講述的新故事。
事實上,一切經營行為的背后都是戰略上的守正。2018年,康佳正式提出醞釀已久的“科技+產業+園區”長期發展戰略,圍繞“半導體+新消費電子+科技園區”的發展主線,大刀闊斧地邁出新時期轉型的第一步。三年過后,這一前瞻性的戰略持續牽引著企業的每一次布局。如今康佳的業務范圍已覆蓋消費電子(彩電業務、白電業務及智能小家電)、環保業務、半導體業務、PCB業務及移動互聯業務等。
因此,從這一層面來說,戰略上的“守正”讓康佳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在不確定的時代里,找到確定的方向。這正與彼得·德魯克對戰略的定義遙相呼應——戰略不是規劃“未來做什么”,而是規劃“當前必須做什么才能準備好迎接不確定的未來”。
更多的案例正在印證這一觀點。9月2日,康佳集團參股公司天源環保獲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委審議通過。對康佳而言,這意味著,其環保業務板塊也將釋放新的想象力。
作為典型的政策引導型產業,隨著國家不斷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環保產業在“雙碳”機遇疊加下,潛力巨大。數據顯示,我國環保產業產值已由2015年的4.5萬億上升至2020年的7.5萬億,產業增加值GDP比重由2015年的2%提升到3%。增速與規模齊頭并進下,這片萬億紅海卻存在著產業集中度低,難出龍頭的痛點。
破局的關鍵在于孵化龍頭。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說,龍頭企業所具備的“葡萄串效應”將促進產業集群的出現,使龍頭企業的優勢在資源共享中不斷強化。一般來說,具備技術、資金等優勢的企業更易成為龍頭。
而天源環保正是潛在龍頭之一。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天源環保營業收入分別為 26355.29萬元、45126.94萬元和54988.86萬元;凈利潤分別為3681.66萬元、9057.3萬元與14528萬元,增長持續向好。
除此之外,其技術創新已然得到了政府部門的認可。天源環保曾先后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武漢市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武漢市科技“小巨人”企業、湖北省支柱產業細分領域隱形冠軍示范企業、湖北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
而從康佳角度,背靠其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天源環保有望實現快速增長。近年來,康佳環保板塊布局已開花結果,子公司康佳環嘉與毅康已成為康佳騰飛的新增長動能。
可以想見,這片萬億紅海下,康佳與天源環保的“強強聯合”將賦能雙方共同邁向高質量發展。
劍指千億:“小目標”里蘊藏實力
而將時間線拉的更長些,康佳如今取得的優異成績,不免讓人想起曾經的轉型故事。
在2018年,康佳集團總裁周彬曾為康佳的未來定下了一個“小目標”,“劍指千億”的背后,是一家企業不懈的改革與創新。
如今,康佳的“小目標”正由夢想走進現實。在康佳近日發布的2021年半年報中,增長的勢頭說明了一切。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康佳集團營業收入218.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4.46%,凈利潤同比增長25.62%。
營收與凈利增長之外,對前沿技術真金白銀的投入讓康佳的平臺效應正逐步顯現。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康佳累計研發投入同比增加10.31%,并構建了以“康佳研究院-多媒體研發中心-專業設計所”為框架的三級研發體系。
持續向科技發起沖刺的康佳,同時與各大高校或科研機構建立人工智能物聯網綜合實驗室、5G超高清實驗室,建立院士工作站,構建了產業布局相匹配的技術研究聯盟,目前已擁有近百項核心關鍵技術和約1500人的研發隊伍。
守正用奇,行穩致遠。作為國有企業的康佳正不斷書寫新的故事,在邁向科技強國與制造強國的路上,康佳正躋身前列,朝著既定目標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