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申請受理到終止,聯想的追求科創板IPO之旅僅僅只有短暫的8天時間。10月8日,上交所科創板項目動態顯示,聯想主動撤回了發行上市申請,因而上市進程終止。
此后聯想則在港股發布了一則公告,回應稱“考慮到公司的業務規模及復雜度,招股說明書中的財務信息可能會在申請的審閱過程中過期失效。同時,審慎考慮最新發行上市等資本市場相關情況后,本公司決定撤回中國存托憑證于科創板上市及買賣的申請?!?/p>
聯想的科創板上市之路戛然而止后,一度引發了不小的輿論熱議,有觀點認為聯想IPO可能遭受外力阻礙,也有觀點認為聯想這樣的一個巨頭,和很多在科創板上市的初創型企業不同,并不需要IPO來募集巨額資金。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聯想不缺錢
從近年頻繁的金融市場制度改革來看,科創板的定位其實是為有明顯資金需求的科技企業提供充足、及時、持續的資金援助,從而助力其可靠穩定地發展。
聯想有明顯的資金需求嗎?根據聯想提交的招股書,這次IPO聯想本來打算募資100.14億,用在智能化項目投資、產業戰略投資、補充流動資金三方面。
看起來聯想有不小的資金需求,而且考慮到聯想近幾年在加速向智能化轉型,需要為未來布局持續進行高強度投入,所以這些需要花錢的地方的確說得通。
但關鍵在于聯想目前的盈利能力,是完全可以支撐自己提出的這個融資金額需求的。根據招股書,聯想最近三個完整財年的營收分別達到3423.8億、3526.8億、4116.2億,年內溢利則分別為44.1億、55.9億、89億。
另外,截止2021年3月31日,聯想的各類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總額達到205.5億,可謂龐大。聯想本身也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貨幣資金主要來自于經營活動、借款和發行債券等活動,公司業務的擴張及對應收賬款的良好管理使得公司貨幣資金較為充沛,能滿足公司日常經營活動的需求?!?/p>
不管怎么看,聯想都不像一個缺錢發展的公司,而不少科創板上市的公司本身其實盈利規模很小,甚至還處于不盈利的階段,所以對資金有非常強烈的需求。既然不缺錢,聯想登陸科創板就失去了一個充足的理由,這次主動退出完全可以理解了。
但拋開聯想是否應該IPO這個話題,折戟科創板恰恰折射了聯想當前的一些發展困擾。
轉型不理想
2018年聯想開始啟動全面智能化轉型,并開始調整內部業務架構,2019年又提出了3S戰略,進一步明確聚焦于智能物聯網、智能基礎架構和行業智能三個具體方向。
聯想智能化轉型的核心其實就是兩個方面,一個是生活設備終端的互聯,一個是企業和產業端的云和大數據升級。前者可以參考小米華為的生態,后者則可以參考BAT的產業賦能路線。
智能化轉型能夠使聯想掌握消費端的生活入口,以及行業端的業務入口,這是聯想設想的轉型理想藍圖,但事實卻不如其所愿。
聯想最近一個財年的收入和扣非利潤都有大幅增長,但其中卻很難看出智能化轉型的成果。
第一,PC業務依舊強勢,手機業務更加弱勢。招股書顯示,聯想智能設備的PC占比進一步提高,從2018/19財年的約75.39%提高到2020/21財年的79.87%,而移動設備,也就是智能手機營收占比卻下滑了,從2018/19財年的12.66%下降到2020/21財年的9.33%。
雖然聯想的PC業務因為外部需求和內部產品結構調整等原因持續增長,但智能生活物聯的核心設備還是手機,加上聯想的智能生活設備生態還不夠豐富,所以整體的智能物聯協同效應其實很弱,和蘋果、小米比等,仍有明顯的差距。
第二,數據中心業務的貢獻仍然比較小。招股書顯示,2018/19財年,聯想智能設備和數據中心的營收占比分別為88.2%和11.8%,而2020/21財年,比例變成了89.58%和10.42%。
數據中心就是to B端的云和數據業務,這是聯想實現3S中的兩個S(智能基礎架構和行業智能)的關鍵,但持續下降的占比說明這塊業務還沒有成為聯想的核心發動機或者說主營業務,原因很可能是市場有太多強勢的對手,比如AWS、阿里、谷歌等。
聯想之所以要選擇持續的轉型,就是要擺脫單一業務驅動的業務模式,尋求更加多元化的變現空間。但是現在來看,聯想仍然可以被定義為一個PC公司,智能化轉型對聯想而言依然任重道遠。
研發是硬傷
為何聯想的智能化轉型不見明顯效果,難以擺脫PC業務的決定性驅動發展狀態。此前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聯想的科技實力不強,在PC業務上的角色更多偏向于組裝,所以很難在其他對技術要求高的領域里有所突破。
這不無道理,聯想智能化轉型要突圍的兩個典型領域,一個是泛智能消費設備,另一個則是云計算和大數據服務。前者對生態豐富度,以及連接能力要求很高,后者對技術實力和設施規模要求很高。
從過去的競爭歷史來看,這兩個領域都需要極強的技術門檻,或者說,技術壁壘很關鍵。比如智能設備的物聯,需要可靠的萬物互聯系統,華為的鴻蒙就是為此而生,而云服務的規?;蛡€性化則需要頂級的算法支撐,阿里自研云技術也是為了加速超車。
近年這些領域的一個趨勢是,技術的重要性明顯提升,主要玩家都在強調研發投入的重要性。某種程度上,從IBM、亞馬遜、蘋果、華為、阿里等全球性科技巨頭的發展歷程來看,高研發投入和持續的投入是越來越強的兩個必要條件。
聯想的研發占比一直不高。招股書顯示,最近三個財年的研發投入占比分別為2.98%、3.27%、2.92%。
不妨看看其他類似規模企業的研發占比,在最新一個會計年度,阿里研發投入占比約8%,華為則接近16%,而他們的收入規模都比聯想要大。
為什么聯想一個智能設備的科技公司研發投入這么低,其中有過往戰略的原因,但更關鍵的一個原因,恐怕是聯想業務模式本身的局限性。比如在PC產品里,芯片、儲存、屏幕、系統這些核心技術產品,已經有明確的行業壁壘,聯想短時間內不可能去靠研發實現突破。
雖然芯片、系統這些可能是未來被卡脖子的一個籌碼,但讓聯想現在大舉研發旗幟去做這些,也不切實際。可以說,聯想的業務模式決定了其本身就沒有太多可以去持續高強度研發的技術和產品。
但這個硬傷也會一直阻礙聯想成為一個高純度的科技公司,從而得到業界和輿論的認可。而長遠來看,研發投入過低,很有可能會給聯想的智能化轉型埋下一些未知的技術隱患。
聯想需要用好加法
從一家造PC的國內公司,到一家全球化的科技公司,聯想過去近二十年,基本都在做加法。PC業務上的資本加法,的確鞏固了聯想在PC領域的全球地位,但其他的業務,比如典型的智能手機業務,卻沒有因此被重振。
做加法沒有錯,尤其是巨頭,多元化戰略往往是鞏固優勢,拉高變現上限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今天聯想的智能化轉型,也是在做加法,加的是業務和產品間的互聯能力,還有服務行業和產業的綜合能力,這樣的加法是可以鞏固業務護城河,帶來更多收入可能的。
但最關鍵的加法還是應該做到技術研發上去,智能化、數字化、云和AI,都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墊底。因為無論是物聯網,還是云計算或人工智能,未來的博弈必定更依賴算法和算力的協同作戰。
今年聯想CEO楊元慶表示計劃未來三年內將研發投入翻番,這樣的決心似乎來的太晚了。翻看過去三年聯想的研發投入,不過增長了15%左右。因此聯想未來三年能否真的將研發投入翻倍,仍然存疑。
但這也是聯想最有確定性和把握的一件事了,畢竟研發的加法相對好做很多,而且很多時候是不分對錯的。對聯想來說,轉型實際上是和自己在賽跑,只要在研發上用好加法,在未來的智能世界未嘗不會再造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