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訊,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在5G建設的第二階段,全球建成的5G基礎站點已經突破了165萬座,而我們國內的5G網絡在華為、中興的大力支持之下,已經完成了116萬座,占據了全球70%以上的份額,也就是說,國內的5G網絡建設速度全球第一,遠遠領先西方等國家和地區,為何國內要這么快完成5G第二階段呢?主要原因就是繼續擴大國產5G技術的領先優勢,爭取第一個邁入5G應用的第三大階段,從而實現產業升級換代,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
國內5G市場雖然華為和中興是最大贏家,市場份額也大大領先愛立信和諾基亞,不過在海外市場,西方一次接著一次推出新規,限制華為和中興5G的發展,尤其是華為,四次新規一次比一次嚴厲和徹底,讓華為不僅失去了5G手機的大部分市場,而且連5G訂單也大受影響,不僅如此,西方還軟硬兼施,要求其他國家禁用國產5G技術,在這些拒絕華為和中興的國家中,英國出爾反爾,在已經簽訂合作協議的情況下,直接取消了合作,轉身選擇了三星。
除了英國之外,讓人非常意外的是,一直堅持中立的瑞典卻一意孤行,在5G方案的選擇上直接排除了華為和中興,而瑞典的愛立信卻在我們國內拿下了不少5G訂單,瑞典如此做法太讓人氣憤,除了英國和瑞典外,還有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波蘭、越南等國家,都以所謂的網絡安全威脅為理由,將華為、中興5G排除在外,截止到11月26日,華為僅獲得了91個訂單,遠遠落后于愛立信和諾基亞,愛立信已經取得了165個訂單,諾基亞也不少,已經達到了146個。
看到西方如此打壓國產5G,作為5G領域最多核心專利擁有者,難道我們就沒有反擊措施嗎?答案是肯定的,反擊一個接著一個,第一,華為面向全球收取5G專利費,光今年一次性就收到了38億元,愛立信、蘋果、三星、高通、英特爾、諾基亞等科技巨頭,都需要向華為支付專利授權費;第二,中國移動、電信、聯通、廣電等四大運營商也展開了反擊,在今年的5G設備招標中,華為、中興拿到了大部分訂單,而愛立信和諾基亞要么直接出局,要么僅拿到一點點訂單。
隨著國內反擊之后,瑞典的愛立信可謂自嘗苦果,在我們國內市場的營收大幅下滑,繼第二季度銷售額大幅下滑63%之后,在今年第三季度,愛立信國內營收再次雪上加霜,同比去年愛立信的營收更是下滑了74%,為了減小支出,愛立信不得不裁員630人,關閉國內的研發中心,不僅如此,愛立信的營收并沒有改善,就筆者看來,如果瑞典沒有公平對待華為和中興,那么愛立信在我們國內市場的結局將非常明顯了。
近日,華為中興拿下了移動大單,愛立信卻再次出局,11月25日,中國移動公布了最新的招標結果,在2022年至2023年PON設備新建部分,華為、中興、烽火、諾基亞共同拿下了兩個標段,而愛立信又一次出局了,根據中國移動公布的招標結果,中興成為了大贏家,一共拿到了2.247億元的訂單,華為僅獲得了一個標段,共4630萬元,烽火的訂單金額一共拿下了1.136億元,而諾基亞則是9121萬元。
為何這一次諾基亞可以獲得近億元的訂單呢?其實與系統兼容性有關,此次招標的PON設備新建部分需要與原設備兼容,而原設備中諾基亞的占比不小,因此不得不拿出近億元訂單給諾基亞,從而保證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這一次愛立信顆粒無收,根本原因還是瑞典的態度依然非常堅決,華為、中興不被允許參加投標報價,既然如此,我們肯定要反擊了。
當然,對于華為和中興來說,國內5G網絡基本建設完成,海外市場遭遇限制的情況下,都已經開始了轉型,那就是提前向5G應用的第三階段轉型,比如華為任正非還專門成立五大新架構,中興更是開啟了5G智造5G之路,目標都非常明確,那就是將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到國內各領域各產業,為實現真正的經濟騰飛打下堅實的基礎。
好了,再次反擊,華為、中興等拿下移動大單,愛立信正式出局,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