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那時就有一種觀點認為,5G的最大價值不在消費者領域,而在并不太受公眾關注的工業領域。
眾所周知,低時延是5G所具備的三大特點之一,而工業互聯網對網絡的時延很敏感,所以在時延上,5G和工業互聯網恰好能呼應上。不僅如此,事實上5G已成為支撐工業互聯網無線網絡的優選項。
而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5G與AR/VR、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融合,賦予工業互聯網更多落地場景,有效推動制造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據德勤預測,2020年至2035年,5G賦能制造業形成的產出將達到20萬億元以上,位居所有行業之首。
“近年來,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已取得積極的成效,工業互聯網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正在多維度上朝著更廣的范圍、更深的層次拓展。從行業看,14個國民經濟大類看到了工業互聯網的實踐,‘5G+工業互聯網’在建項目超過1600多個,在采礦、電力、鋼鐵、裝備、電子等流程型行業和離散型行業率先發展。”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國務院原派駐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路耀華日前在2021(第三屆)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上說。
據《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應用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測算,20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約為3.1萬億元,預計2021年這一數據將達到4.13萬億元。
5G+工業互聯網在建項目超1800個
“對任何企業來講,產品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現在有工業互聯網,企業有可能在一個虛擬的環境中協同設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一語點破工業互聯網的重要性。
他還舉例稱,福特公司所開發的虛擬實驗工廠,能全息呈現車輛原型,開發者盡管都在異地,但就像在車里一樣,非常直觀,溝通也方便;在制造世界上最大的航空發動機前,羅羅公司做了一個大試驗臺,就是用來收集大量數據;波音公司著名的“鉆石模型”,通過數字孿生技術來開展各種仿真驗證等。這些產品創新的應用,其實都需要工業互聯網的支撐。
《白皮書》顯示,近年來,工業互聯網作為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連接的載體和樞紐,正通過平臺化的資源集聚共享、數據開發利用、軟件定義配置,不斷顛覆傳統制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
《白皮書》還指出,工業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在這場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調整中,全球主要國家均以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為重要抓手,立足傳統制造業和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的戰略布局。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工業互聯網是對傳統工業進行賦能的重要抓手,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路徑。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張峰認為,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一是網絡建設持續提速,5G+工業互聯網在建項目超過1800個;二是平臺體系加速完善,全國具有一定區域和行業影響力的平臺超過100家,連接設備總量超過7600萬臺套;三是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國家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平臺與31個省級系統全面實現對接;四是融合創新應用不斷深化,工業互聯網已經延伸至40個國民經濟大類,加速貫通產業鏈和供應鏈上下游。”張峰說。
應用于工業互聯網的5G基站超3.2萬
《5G+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烏鎮報告》(以下簡稱“《烏鎮報告》”)指出,5G靈活的網絡部署方式、多維全景感知數據上傳、邊緣計算等特性都賦予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新動能,在鋁業、鋼鐵、柔性執行、AI高速質檢等領域的創新應用與實踐中做出了驚人成績。
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中國5G網絡建設速度和規模居全球首位,截至今年6月,中國5G基站總數99.6萬個,占全球70%以上,已經實現了地級以上城市的全覆蓋。
“去年發布的重點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應用場景,今年我們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了‘5G+工業互聯網’。”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洪京一表示,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圍繞“5G+工業互聯網”進行戰略布局,比如美國以釋放頻譜資源為抓手,推進“5G+先進制造業”;擁有3GPP等國際通信領域關鍵技術標準組織的歐盟以標準為牽引,支撐“工業4.0”的網絡生態;英國則實施《英國數字戰略》等國際級5G試驗計劃,促進制造業轉型;全球第一個商用5G網絡的韓國則利用5G,大力推進中小企業智能工廠建設。
2019年11月,工信部印發《“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進方案》,提出高質量推進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到2022年,打造5個內網建設改造公共服務平臺,遴選10個重點行業,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業應用場景。相關數據顯示,應用于工業互聯網的5G基站超過3.2萬個。
綜合考慮5G在制造業的典型應用場景和制造業應用對5G的不同性能指標需求,《烏鎮報告》顯示,5G在數控機床、多臺獨立機器人間協作、裝配機器人、工業AR及視頻監控等應用場景的可靠性都大于99%。
在應用初期,“5G+工業互聯網”主要集中在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動導航車)物流車、安防監控等單點應用創新,隨著5G技術的成熟,應用場景逐漸向研發設計、產品質檢等生產環節延伸。“目前,在制造業應用場景逐漸呈現出點面結合的發展態勢,‘5G+工業互聯網’應用已覆蓋AGV物流、機器視覺質檢、人員培訓、輔助裝配、設備檢測、AR/VR遠程協助等環節。”洪京一說。
此外,《烏鎮報告》還指出,隨著5G大帶寬相關技術的成熟,以及視頻圖像處理和傳輸相關智能化算法的完善,5G視頻傳輸類的工業應用有望率先成熟落地。
目前,對于AGV遠程視頻控制等時延大于10ms的應用場景,5G已具備應用可行性;對于工業機械臂協同控制等時延要求在1~10ms之間的應用場景,5G的應用還具有較大難度;而對于數控運動控制等需要高性能同步處理的應用場景,時延小于1ms,尚不具備應用的可能性。“工業設備實時控制類應用有待進一步測試驗證,是行業進行探索和研究的熱點應用。”《烏鎮報告》這樣指出。
安全防護尚處于起步階段
今年5月,由于黑客攻擊,美國東海岸燃油管線全部癱瘓,美國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直至半個多月后才恢復起來。這也說明了作為互聯網下半場的工業互聯網,亟須正視網絡安全的問題。
“其實,企業數字化、智能化也給信息網絡安全和生產經營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如果自身的網絡、硬件有問題,處理不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引起企業的癱瘓,嚴重一點還會導致一個地區的癱瘓。”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說。
“5G+工業互聯網”安全防護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隨著5G融入工業互聯網的廣度和深度持續增加,需引入新的安全技術和理念來應對新的安全威脅。《烏鎮報告》認為,強化5G網絡安全能力建設,要在網絡切片、邊緣計算、能力開放等方面采用數據完整性保護、隔離、二次認證等技術,并建立風險動態評估機制。
除了網絡安全挑戰外,5G+工業互聯網還需要在提升網絡支撐能力、拓寬應用深度廣度以及加快網絡建設部署方面賦能、轉型。比如在拓寬應用深度廣度方面,洪京一認為,與現有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大多聚焦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特定環節相比,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場景的深度和廣度仍不夠。
“我們要持續推進5G模組與遠程操控設備、機器視覺模塊、AR/VR終端、AGV等工業終端的深度融合,支持5G在質量檢測、遠程運維、多機協同作業、人機交互等智能制造領域的深化應用,推動成熟模式在更多領域的推廣。”洪京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