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源自高校的創業者,正成為我國科技創新創業的重要生力軍。近日,“厚植生態,篤行致遠” 2021年度上海交通大學創業者(秋季)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上,上海交通大學未來母基金宣告啟動,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該基金依托上海交大深厚的科技成果轉化要素和龐大的校友創業基礎,發揮母基金的杠桿作用和乘數效應,吸引社會資本和國有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等共同參與,通過設立母基金、直投基金等,用市場化的辦法,重點支持交大背景的種子期、成長型科創企業發展,首期預計規模10億元。這也是首只由大學發起設立,支持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與校友創業的引導母基金。
作為在醫、工(理)具備雄厚學科優勢的大學,上海交大一直促進醫工交叉融合,成為了醫工結合領域獨角獸的搖籃。在先進制造領域,越來越多的上海交大的教授、博士等,或沖進傳統制造業,或突破“卡脖子”技術,推動制造業全面升級。
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一年內,總共有100余家“交大系”項目獲得融資,其中獲得億元以上融資的共有40余家,其中大多數為硬科技項目。在剛剛過去的11月份,“交大系”創業項目融資金額近100億,源自交大的“獨角獸”“瞪羚”企業漸成生態。
“母校永遠是校友們創新創業創投活動的堅強后盾。”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表示,創新創業的基礎在于創新,高校是“科技成果”重要的基礎和來源。交大創業者大會的舉辦,就是要把學術界、創業界和創投界耦合起來,圍繞創新創業創投三要素打造生態,既能促進校友企業的發展,又能推動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既能推動學校的學科建設與學術發展,更能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應用數學系1985級試點班校友、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表示,科學家創業,需要增強對市場、產業的了解,努力讓科研成果得到市場認可,這是前提。同時科學家也應該有創業相關的伙伴們,包括像紅杉這樣的風險投資,共同來推動從實驗室到產品的過程。而紅杉能給到科學家的不僅是資金,還有專業賦能。
會議當天,還舉行了上海交大創業項目交流會。本次參加交流會的13家企業,100%是技術驅動型企業,包含先進制造、人工智能、企業服務、芯片、生物技術、新能源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