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電子芯片領域,MCU的應用范圍較廣,涵蓋車身動力總成、車身控制、發動機控制單元、輔助駕駛等。據不完全統計,在一輛汽車所裝備的所有半導體器件中,MCU大約占三成,平均每輛車要用到70顆以上的MCU芯片,而在過去十年中,車用MCU約占MCU總銷售額的40%。
但目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包括車用芯片在內的芯片短缺已成為全球性發展問題。而在我國各類芯片中,MCU控制芯片又最為緊缺,國內MCU控制芯片企業最為薄弱。截至目前,中國半導體自給率約為15%,其中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5%,這與我國連續數年成為全球汽車產銷量第一大市場的地位極不相稱。
為此,越來越多的國內IC企業開始選擇進軍汽車芯片市場,而車用MCU更是成為他們發力的“突破口”,復旦微電子便是其中的一員。
首款,便不凡
2021年11月,復旦微電子宣布其首款車規級MCU產品FM33LG0xxA系列通過AEC-Q100考核,并獲得了CNAS專業認證。這意味著,中國汽車芯片市場又迎來了一支生力軍。
復旦微電子MCU產品線團隊隸屬的電力電子事業部成立于1994年,2004年開始以獨立事業部的形式成立,20多年來一直聚焦于超低功耗和工業級MCU芯片的設計研發。從第一顆電表專用MCU開始,截至目前,已面向電力電子、工業控制、智能家居、物聯網、電器驅動、健康醫療、安防消防、新能源等領域推出了十多個系列近百種型號的MCU產品,累計出貨量超過5億顆。
根據復旦微電力電子事業部技術市場經理王超的介紹,FM33LG0xxA系列基于此前廣受好評的FM33LG0xx設計,共包含五款產品,均采用Arm Cortex-M0內核,主頻最高64MHz,電壓范圍1.65-5.5V,屬于面向車身設計的通用型微控制器,ETC、開關面板、尾門控制、防盜器、OBC、車窗控制、車燈、電動座椅以及激光雷達,是其核心目標應用市場。
復旦微電子首款車規級MCU產品FM33LG0xxA系列
考慮到新產品的定位是做“大容量存儲空間的通用微控制器”,因此在片上存儲方面配置了128/256KB Flash和32KB RAM,其中,Flash擦寫壽命為10萬次,在105度溫度下可確保10年的數據保存時間;通信接口和模擬外設方面,內置多路2Msps 12位 SAR-ADC和12位1Msps DAC,并集成了低功耗比較器和運放放大器,最高支持5XUART、3xLPUART,SPI/I2C等通用串行接口也都實現了標配,旨在以高集成度降低BOM成本,縮小尺寸。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當前CAN接口在汽車中的應用越來越多,FM33LG0xxA系列此番還支持CAN 2.0接口,并會在后續的產品中實現對CAN-FD接口的支持。
目前該系列的封裝形式以LQFP48、LQFP64、LQFP80三款為主,后期會適時推出32pin/20pin/28pin的產品封裝形式。“考慮到當前的供應鏈狀況,我們還是希望把資源集中在需求較多的封裝類型中。”王超說。
高可靠、低功耗、高安全以及個性化電路設計,被王超視作FM33LG0xxA系列與友商產品間最大的不同之處:
高可靠:由于是面向汽車級應用,FM33LG0xxA系列支持1.65V至5.5V寬壓輸入,除了兼容車輛本身的電源系統外,5V本身的噪聲容限能力也要優于工業/消費級的3.3V設計。同時,為應對車規級EMC要求,芯片集成了BOR電路、PDR電路、電源監測模塊、雙看門狗、晶振停振檢測、濾波電路等多種硬件安全措施,以確保產品符合ISO 26262功能安全設計理念。
低功耗:隨著智能汽車新四化進程的不斷加速,無論是新能源車還是傳統燃油車,對于車載電子設備的功耗要求也越來越嚴苛。新產品除了具備130uA/MHz@48MHz低功耗特性之外,還支持多種低功耗待機模式,其中VBAT模式下不到1μA,極大減輕了系統功耗。
安全性: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數據信息安全變得更加重要,因此,在設計中,復旦微電子為FM33LG0xxA系列提供了包括對稱加密單元、隨機數發生器、代碼保護在內的等多重硬件保護功能。
個性化電路:為了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在降低使用成本的同時還能確保高性能,FM33LG0xxA系列內部集成了可配置高速高精度RC振蕩器、可編程膠合邏輯(PGL)、多個OPA和比較器,全方位提高集成度。
加速向32位MCU生態邁進
半導體咨詢機構IC Insights在其《麥克林報告》(McClean Report)2021版中更新了對今年汽車MCU市場的預測。報告稱,芯片短缺問題沒有抑制來自終端市場強勁的市場需求,2021年,全球汽車MCU銷量預計將增長23%,達到創紀錄的76億美元,隨后2022年將增長14%,2023年增長16%,如下圖:
其中,32位MCU將占比76.7%,銷售額約為58億美元;其次是16位MCU,占比17.6%,銷售額13.4億美元;8位MCU占比最少,預計為5.7%,銷售額4.41億美元。同時,32位MCU較高的平均售價有助于推高今年的銷量,部分原因是市場供應緊張。預測顯示,在2015年至2020年復合年增長率下降4.4%之后,所有32位MCU的平均售價在2021年上漲了13%至0.72美元。
應用方面,汽車信息娛樂(從互聯網和衛星傳輸中檢索數字地圖、識別車輛位置、接入數據娛樂和信息系統)預計將占到2021年汽車MCU銷售額的10%(約7.8億美元),而微控制器用于其他部分(發動機控制、動力傳動系統、剎車、轉向、電動車窗、電池管理等)預計將占今年收入的90%(68億美元)。
王超對《電子工程專輯》表示,盡管復旦微電子并非國內首家發布國產車用MCU芯片的廠商,但憑借完整的產品規劃和迭代速度、長期的技術積累、完善的服務意識,公司的后發優勢會在2022-2023年間集中體現。
“我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是和車企共同探討未來產品的需求、定位和規格,在本地化相對較靈活的服務上能給行業和客戶帶來怎樣幫助。”王超說。
復旦微電力電子事業部總經理助理、高級工程師翟金剛則在公司政策允許范圍內,透露了部分產品規劃——為了能更好地滿足ISO 26262/AUTOSAR/AEC-Q100等標準的要求,除了M0內核之外,未來還將推出基于M33、M7內核的高性能、大算力產品系列,強化在LIN、CAN-FD、FlexRay、以太網、USB等外設接口資源,SHA-256等增強型加密算法,ECC安全驗證,存儲容量,封裝類型等方面的配置,不僅用以替代8位或16位存量MCU市場,還將在被NXP、瑞薩、英飛凌等廠商占據的32位MCU市場上,覓得突破商機。
為用戶提供“管家式的技術服務”,是復旦微電子主打的另一張差異化競爭牌。
翟金剛解釋說,汽車新四化對芯片迭代性能的要求相對而言并不是很高,主要是因為開發周期越來越短,需要平臺快速的改變與之實現配合。為此,復旦微電子為自主開發的芯片提供了配套的參考原理圖或是PCB參考設計,資深工程師負責產品驅動、適配、測試、debug等工作,如果不是復雜的產品,基本一周時間就可完成底層的移植。
國產汽車MCU的突圍之道
如前文所述,目前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發展,給MCU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目前一輛普通汽車中就包含幾十顆MCU,而豪華汽車中數量更是超過了100個,這給國產MCU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但王超也坦承,目前車用半導體市場的高壁壘不但體現在產品定義、設計、技術指標、體系、規范、制造流程等多個方面,而且從用戶使用情況來看,汽車MCU品牌的集中度非常高,四五家廠商已經占據了95%以上的市場份額,這對剛剛起步的國產MCU來說,壓力無疑是巨大的。
“今年對于我們來說,供應鏈也存在著非常大的挑戰,國內很多MCU廠家在汽車半導體市場中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出貨量非常少。”但王超表示,與此同時,很多車企和零部件廠商都給公司提供了窗口,這對國產MCU廠商來說是非常大的機遇。接下來,怎樣在時間窗口期內做出高品質產品和方案?怎樣順利通過相關標準的測試認證?制定怎樣的產品路線圖才能持續提升市場占有率?是需要復旦微電子給出答案的一道道難題。
在翟金剛看來,“有壁壘是好事情,有壁壘才能檢驗出成色。”他指出,隨著新能源造車新勢力的加入,他們對產品和創新的需求與燃油車有著明顯的區別,傳統的技術指標、技術路徑,甚至是體系架構,未必能夠滿足造車新勢力的需求,這就給了新晉者更多的機會。也就是說,他們一方面需要尊重傳統汽車規格要求,但另一方面,則需要不斷提升對行業的理解,加速產品面世時間。
打破原有的汽車行業技術壁壘,是需要生態來支撐的。翟金剛強調稱,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初期生態非常重要,沒有好的生態,再好的產品想在用戶端應用起來周期都會比較長。所謂“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新品導入時體驗非常好,那么隨后的原型設計、產品導入、推廣和上市都會比較順利,從而達到雙贏的局面。但如果僅僅采用跟隨借鑒別人生態的做法,一方面是對競爭對手不尊重,另外則是永遠受制于人,缺乏主動性。
基于此,復旦微電子也聯合了多家合作伙伴,在產業鏈及服務方面進行更多的本地化支持。例如和艾拉比合作支持FOTA;與經緯恒潤、普華軟件進行基礎軟件對接;與MCAL合作開發滿足AUTOSAR規范的解決方案等等。
此外,除了支持標準的Keil、IAR、Eclipse集成開發環境外,復旦微電子還提供了自己開發的MFANG集成開發環境、對應的驅動庫以及FM-Link仿真器,支持包括希爾特、周立功在內的第三方燒錄設備,從而實現完整的開發生態支持。
考慮到汽車客戶對于供應鏈安全穩定,生產流程的可追溯性要求都非常高,復旦微電子承諾可以“真正做到產品從生產到報廢全供應鏈周期的可追溯性”,并確保對車規級產品提供16年以上的全生命周期支持。
“國產芯片一點也不差,只不過還沒有得到真正的挖掘,希望今后每輛汽車里都是國產芯片,這是我們的目標。”翟金剛說,“今后,不管中國缺不缺芯,我們都會認真做下去,希望能夠為中國的電子產業、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