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投資一直是家電行業的熱門話題,特別在我國家電市場步入成熟期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家電企業探索新的賽道,樂此不疲。
美的旗下除了傳統家電業務外,還布局了汽車零部件、機器人以及芯片等領域。近日,美的宣布,自研的家電MCU芯片已量產1000多萬顆,以后會布局汽車芯片。
另一巨頭格力則表示,目前公司用量較大的微控制器芯片與功率器件芯片皆已自主開發使用,并大量投入使用,部分芯片已開發至第二代。
現在家電企業在芯片賽道狂奔,一如他們當年熱血下注手機、汽車產業時的激情,然而無論是美的折戟造車,還是格力、TCL等手機業務發展平平,都顯示著家電企業們拓展新領域的難度不小。那么這輪家電“造芯”會重蹈覆轍嗎?
家電企業的算盤
“門外漢”也想分蛋糕
智能手機市場經歷了十年的繁榮,在這一時期,格力、TCL、美的、海爾、康佳、長虹等家電企業無一不躬身入局,但如今大多數品牌的手機已經難覓蹤影。
一方面手機行業對于技術、供應鏈的苛刻要求,是家電企業沒有預料到的;另一方面過往消費者積累的對家電品牌的認知也沒有順利“移情”到企業生產的手機上。
如今,還是熟悉的玩家,還是熟悉的配方,家電行業的大佬們又齊聚在芯片賽道上。
比如海信電器(000921.SZ)最早從數字視頻處理芯片出發,如今旗下的芯片公司信芯微的屏端驅動芯片已經覆蓋從高清到8K超高清全系,2020年這款芯片的出貨量超4000萬顆,累計出貨已達1億顆,據機構統計全球占有率超過50%,位居第一。
美的集團(000333.SZ)旗下美仁和美墾兩家公司未來產品將涵蓋了MCU、功率器件、電源IC、IoT芯片等。美仁總經理曾對外表示,預計2022年美的芯片量產達8000萬顆。
格力電器(000651.SZ)從2018年開始做MCU和功率器件,據悉要投500億;另外還參與了LED芯片龍頭三安光電(600703.SH)的定增;參與了聞泰科技(600745.SH)的百億級半導體并購,協助其拿下了功率器件龍頭安世半導體。
在格力進軍芯片的同一年,康佳集團(000016.SZ)宣布成立半導體科技事業部,擬投資300億,主要圍繞存儲主控芯片和Micro LED領域。
TCL科技(000100.SZ)一手收購硅片龍頭中環股份,拿下半導體材料的核心位置;一手成立TCL半導體公司,對驅動芯片、AI語音芯片進行重點開發,并擴大功率器件產能。
可以看到,家電中涉及的包括MCU微處理器芯片、電源管理芯片、智能功率模塊(內含IGBT)、LED驅動芯片、Wi-Fi通信芯片、音頻驅動芯片等,都陸續被各企業“瓜分”完畢。
家電芯片市場不是藍海
技術跟不上,恐怕高不成低不就
事實上,家電的上游還包括面板、PCB、各類金屬等,芯片大約只占到一臺家電成本的5%;且國內家電芯片的市場規模也就500億,各家企業動輒百億的投資最后能否“回本”或許還要打個問號。如此還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家電企業圖什么?
可能的原因,一是原來家電芯片的技術壁壘低、國產化率卻不足10%,使得這個領域看上去更加容易進入,且有著極大的國產替代空間。二是從需求端考慮,在“碳中和”和萬物互聯的趨勢下,家電芯片仍存很大的增量市場。三是不像其他上游領域,國內家電芯片市場還沒有出現本土龍頭廠商,所以誰都想來分一杯羹。四是家電企業自己直接由下游企業切入上游,至少有“兜底”,自產自銷不至于兩手空空,如果除了自用還能外銷,那更是打開了增長空間。
然而本土芯片廠商正在崛起,國內華潤微、揚杰科技、博通集成、芯海科技、敏芯股份、芯朋微、中穎電子等一眾公司都在參與競爭,而它們與家電企業相比在芯片研發上的專業程度和聚焦程度更深。
更何況,芯片的技術難度并沒有表面上看到那么簡單,以空調、洗衣機、油煙機等產品上常用的SOI電機控制芯片為例,目前東芝、英飛凌獨占鰲頭。隨著節能和智能網聯的要求提升,家電對芯片的技術要求也會提升,家電企業可能陷入“眼睛學會了,但手沒學會”的窘境,即雖然率先感知到了芯片功能需求的變化,但是沒有能力研發出對應的芯片。
如果只是為了防止卡脖子,那么可以選擇本土芯片廠商作為供應商,至少本土芯片廠在基本的微控制器、電源IC等器件方面探索的時間不短,也有實力不錯的玩家出現,相比家電企業自研看上去要“靠譜”多了。
汽車是下一戰場?
趕晚集的家電企業
在一眾家電企業中,還有一個“另類”,美的,一直對汽車行業情有獨鐘。
20年前信心滿滿地布局汽車制造時,不知它是否想到了會以失敗收場。造車不成功,美的又成立了威靈汽車,主做汽車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產品已經通過了下游車企客戶的驗證,這也被看做是美的新能源汽車業務起飛的拐點,如果能在今年打入全球一半主流新能源車客戶的供應鏈,銷售將迎來大爆發。今年,美的又提出想要布局汽車芯片。
海信也透露,將持續向車載顯示芯片領域進行多元延伸,形成完整的全系列芯片產品。
或許有些家電企業已經不滿足于家電芯片這個百億的市場了,汽車芯片才是星辰大海,但這在多數人看來比研發家電芯片更不實際。
因為就像美的自己已經走過的路一樣,過去4年,美的汽車部件大部分精力都用來“突破第一個客戶”。經過半年多幾萬臺新能源車的測試,才驗證了產品的可靠性。汽車芯片想要打入車企供應鏈,研發流片加上3-5年的測試時間,就奔著6、7年去了,而市場瞬息萬變并不等人。
這兩年汽車缺芯情況嚴重,影響到了產業鏈的供應穩定,而且新能源汽車景氣,滲透率飛速提升,給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了極大的想象空間。但缺芯不會長久,老牌汽車芯片廠商產能一旦恢復,加上擴產,會迅速填補市場需求,到時候趕晚集的家電企業又能獲得什么?
當然,對于有志于開拓創新的企業大可不必著急潑冷水,縱觀歷史,不乏東芝、索尼、飛利浦這樣成功的跨界巨頭,更有意義的是,我國的芯片產業隨著出海經驗豐富、品牌知名度高的家電企業入局也會更具競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