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以來,中國智慧城市在十多年的時間里經歷了探索實踐、規范調整、基建部署等階段,直到近兩年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正加速全面數字化發展,開啟規模化落地的階段。
智慧城市究竟是什么樣子?它能給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哪些改變?針對這一問題,中國頭部AI(人工智能)軟件公司商湯科技搶先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今年,商湯科技上線了“新洲之窗”,它讓位于上海徐匯區的商湯科技大廈化身為一個“微縮版”的智慧城市生態。
記者從商湯科技方面了解到,基于計算機視覺和AIOT技術,整座大廈被“掃描、繪制”到數字空間,現實空間中的人、物、事件,在“新洲之窗”這個虛擬空間能夠一一對應,覆蓋范圍不僅包括迎賓、辦公、會議、防疫、消防、安全、就餐等主要場景,甚至包括背包、訂書機、車鑰匙、耳機等小物品的在線搜索,實現真正的數字孿生。
商湯科技CEO徐立指出,數字化的實質在于構造一個數字化世界,對這個世界的訪問、搜索、操作能夠直接影響到真實物理世界。而判斷一個數字化世界的建立,通常有三個標準,也是三個步驟,即場景的數據化、要素的結構化、流程的可交互化。以往很多大數據的應用只完成了第一步,數據與真實業務流程并沒有真正結合。
記者注意到,智慧城市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頻頻落地,滲透率明顯提速,給包括商湯科技在內的AI公司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據商湯科技IPO招股書,2021年1~6月,智慧城市業務板塊成為該公司最大的營收來源,貢獻占比達47.6%,與智慧商業兩個板塊的營收占比合計超過8成。AI公司在技術能力升級、服務標準化方面磨煉“內功”的同時,對于智慧城市發展“紅利”的爭奪也日趨激烈。
聚焦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運河商務區、張家灣設計小鎮、文化旅游區四個重點區域,本市將借鑒“冬奧大腦”推進經驗,最終賦能城市副中心“城市大腦”,并提升副中心政務協同辦公工程。“未來本市經信部門會全力推動城市副中心相關四大區域的產業培育。”市經信局負責人表示。
具體來看,圍繞智慧行政辦公區,本市將以“政務、服務”為核心,開展自動駕駛、三大建筑、智能辦公等智慧化應用試點。通過開展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示范應用,有關部門會在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打造智慧場館,強化智能行政辦公。
為了提升智慧運河商務區,本市會以“金融、科技”為特色,開展數字金融科技產業培育孵化。經信部門還會在城市副中心圍繞服務金融產業,打造一體化金融服務平臺;加快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探索設立數字人民幣運營實體;支撐綠色金融發展,形成碳交易經濟體系,探索碳幣、碳碼場景應用。
未來,通過優化智慧張家灣設計小鎮,本市會以“創新、低碳”為優勢打造設計行業的數字設計創新示范樣板。此外,相關部門還會利用人工智能設計平臺與設計資源平臺推動設計產業發展,將張家灣“智慧生活實驗室”場景拓展為建筑級、園區級和街區級實驗室,打造“近零碳排放智慧能源示范區”。
實施城市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構建快速路、主次干道和支路級配合理的城市路網體系;實施城市停車場建設行動。到2025年,新增城市公共停車泊位20萬個,同步按比例配建充電設施,或預留充電設施建設安裝條件;持續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專項行動,到2025年,基本實現城市原生垃圾“零填埋”和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基本建成設區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實施新城建提升工程。大力推廣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到2022年6月底,各市全面完成以城市燃氣、橋梁、供水、排水防澇等為重點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一期建設任務。到2025年實現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全覆蓋。
《實施方案》提出,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常態化體檢評估機制,針對存在的“城市病”以及城市建設發展中的短板弱項,建立城市體檢與城市更新聯動機制,在城市更新中對癥下藥補弱項、強功能、提品質,構建起“以城市體檢發現問題、以城市更新治理問題”的成果轉化模式。
目前,我省已率先在全國開展全省范圍內的城市體檢工作,并匯編了《安徽省城市體檢報告》。根據該體檢報告,我省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上將更具有針對性。